典润时尚网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古代真金白银比今天要少得多。之所以会觉得古人手中金银很多,是因为被电视剧误导了。

  中国是一个黄金白银这两种矿产特别少的国家。从货币产生到明朝中后期,我国的主要货币是铜钱,而大多数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包括交税,战争赔款都主要用实物如粮食,珠宝和布匹。

  人性就是,看到有光泽,很美的东西就产生很喜欢的感觉。在西方,更多是金银,在中国主要是玉石。

  春秋战国的外交活动中,经常提到各种送礼物的情形,动辄就是金百斤,玉十双等等。这里的金,其实不是黄金,而是黄铜。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邓通,其实不过就是有一座铜山可以铸币而已。而时间差不多的七国之乱的老大吴王刘濞,也是靠几座铜山打天下的。

  奇怪的是,让大唐盛极而衰的安禄山,也是挖掘铜山,制造假币从而支援自己的造反事业。

  以上告诉你,中国的汉唐盛世,其实是黄铜和黄米堆成的。

  后来的北宋,号称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在这个国家最富有的四川地区,居然用铁做货币,然后忍无可忍发明了纸币,交子。

  明朝末年,美洲和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随着张居正改革实施,白银才真正成为国内通用货币,而铜钱变成了辅币。

  说说现在吧!现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的第8398条回答。

  其实中国古代不但缺少黄金,也缺少白银,铜矿资源也不丰富。

  在中国的古代,国家其实对于金银的要求不大。

  人民日常生活,压根不需要什么银两甚至黄金,用铜钱就足够了。

  使用白银的主要是商人集团,因为他们交易需要大量的钱款,只能使用白银。

  而古代一般不实用黄金,黄金不是流通的货币,顶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就像今天贵重首饰一样可以用来直接换钱。

  中国古代的黄金一直很少,所谓汉代动辄赏赐几万斤黄金,其实是黄铜。当然,汉代也有赏赐黄金的,但绝对不可能几万斤的数量。

  在当年,黄铜也是贵重金属。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市面上可以流通的黄金已经较少了。

  一来民间出现大量首饰和奢侈品用金,比如妇女的金首饰,比如家里黄金的一些器具。尤其是富豪家庭和中产阶级,家里一般都有一些金货。这些黄金消耗,导致市面上黄金越来越少。

  二来中国古代黄金开采量不高。北宋时期创造了历史,达到单年开采黄金1万两的记录。

  自然,区区1万两相对整个国家来说,也是不值得一提的。

  到了清代,全国现有金矿几乎开采完了,每年黄金产量只有2000两。

  至于白银也是类似,而民间对于白银的需要量更大。因为白银数量相对要多,是作为大笔交易的货币。

  然而,中国白银资源也非常匮乏。

  两汉到南北朝时期,每年开采白银数量极少。

  直到唐代发现了南方大型银矿,才有一定变化,但300年也不过开采出1500万两。

  而有学者估算,唐代灭亡之前,中国白银总产量为3500万两。

  所以,在宋代之前很少见到民间有什么白银使用。

  中国白银产量在宋代达到顶峰。这主要是对于白银开采技术有很大提高,发现了更多银矿。

  即便如此,到宋朝灭亡时候,中国市面上白银总量,应该在1.5亿两而已,大约6000吨。

  这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毕竟国家这么大。

  林冲买了那把宝刀也要700两白银,区区1亿多两哪里够用。

  然而,中国白银在明代出现暴增,原因不是开采量增加,而是对外贸易。

  明代的中国对西班牙人出口了大量的物资,却不需要洋人什么商品。

  西班牙人无奈,只能将从美洲抢来的白银作为硬通货交给大明。

  根据一些学者的估算,仅在1570~1644年之间,通过这种途径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大约在5000吨。

  也就是说,洋人运来的白银,差不多相当于中国2000年开采的总量。

  中国目前黄金白银其实并不缺少,自己去金店看看,要买什么黄金白银没有吗?

  不过建国后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民间没有黄金白银。

  这主要是新中国历史上多次收缴民间的黄金白银。

  以广东省为例,1950年就收缴黄金高达7452万两,银元102万枚,纯银高达5323万两。

  收缴的价格是比较低廉的,资料是这样:1950年8月起,贵金属收兑价格全国统一,黄金每克3.04元,白银每克0.04元,银元每枚1元,白金每克9.12元。

  建国后,民间是不允许使用黄金白银进行交易的,这属于违法行为。

  这样到了五六十年代,民间就很难见到黄金白银了。

  在史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大臣立功,皇帝非常高兴,就会赏赐这个有功之臣。

  除了加官进爵,还会赏以真金白银,数量往往会大得惊人。

  比如《三国演义》就这样写道: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

  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夏商,金银就出现了。

  《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

  我们知道,金银熔点非常高,分别在1064度和960度,按说提炼金银难度很高。

  但是早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进入青铜器时代,那个时期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

  而铜的熔点,也在1000摄氏度以上,比金的熔点还高。

  由此可见,在秦汉以前,古人就掌握了金银的冶炼术。

  据考证,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使用白银了。

  而且先秦银质贝币与春秋楚国的银布币在各地都有出土,已经被考古学界所认同。

  但是真正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汉朝。

  具体地说,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

  汉武帝突出银币的初衷,是为了抑制豪门大族的巧取豪夺,说白了就是一种币制改革。

  当时汉武帝推出的流通货币叫“白金三品”,“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圆形的龙币值三千钱;方形的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的龟币值三百钱。

  确切地说,“白金”其实就是银锡合金,其中白银的含量还没有锡多。

  这说明什么,说明古代皇帝赏赐的金银是掺水的,纯度不够。

  同样由于冶炼技术限制,古代金银的产量是非常低的。

  即使是纯度不高的金银,民间和官方发存量也不多。

  所以说,演义和古装剧赏赐千斤黄金的,都是生编乱造,可信度不高。

  相比之下,《史记》还算靠谱,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写道:“大将军(卫青)既还,赐千金。”

  “大将军(卫青)乃以五百金为寿。”给谁祝寿?孝景王皇后。

  大将军得到皇帝赏赐只有千金,给皇后祝寿只有500金,说明金子稀缺。

  并不是像沙土那样多,动不动就一掷千金、万金。

  在这里,千金不是重量单位,是数量单位。

  与之相印证的是,在出土的汉代王侯墓里,就很少看到大量黄金。

  海昏侯墓出土黄金饰品378件,重量只有78公斤。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分别出土40块与29块金饼,他二人已经是非常高规格的王侯了。

  一般汉墓出土的金饼只有1至2块,个别的有4至6块,最多的一次也只有25块。

  这充分说明,黄金在古代,比现在稀缺。

  既然如此,那些货币用银来自哪里?

  要知道,明代以前,流通货币并不以银币为主,而是铁币和铜币。

  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宋朝,流通货币是就是铜币和铁币。

  比如宋哲宗时期铸过三种钱,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铸“元祐通宝”铜铁钱。

  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铁钱有折三钱,政和钱、崇宁钱、大观钱。

  而且当时推出的铜币,还是掺水的,即铜中夹有铅、锡的合成钱。

  南宋政府对外的战争赔款,也是铜钱。

  比如南宋向金国屈膝求和,曾经每年给金国赔款300万两,基本是以铜钱折算。

  不是中国的金银储量不大,而是冶炼技术落后、设备原始,开采成本太高。

  冶炼是一种劳动强度极高的手工活,工人们常年遭受到炉火的熏烤,还会金属中毒,从业人员很少,产能无法提高。

  直到明代,银元才慢慢多了起来,但银子并非自产,而是来自海外。

  在明朝初期,金银同样短缺,明政府曾明令禁止用金银交易。

  据《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八年(1375)大明律规定“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斩。”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时中国,金银非常短缺。

  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期,西班牙人跟中国贸易增多,他们用手里的银币向中国换取丝绸、瓷器,大量银元流入中国。

  时间一长,银子开始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角。

  1586年以前,约3万西元流入中国。

  1586年增加了将近2倍,达到5万多西元。

  1602年增加了40倍,达到200万西元。

  从1567——1644年间海外流入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球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明朝获得了“白银帝国”的称号。

  清朝时期,白银继续流入中国。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153年中,输入中国的银元和生银块有7000多万两,

  清朝末期,由于鸦片贸易、战争赔款以及关税和盐税主权被列强控制等因素,我国白银开始持续地外流。

  但这段时间白银流入也好,流出也罢,都不是中国自产的。

  中国现在的黄金白银拥有量比古代要得多,多出成千上万倍。

  目前,中国探明黄金资源储量达1.21亿吨,为世界第二位,排名仅次于南非。

  我国的黄金产量在2022年已达453.49吨,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黄金消费量达975.38吨,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

  这就是说,中国不但是全球第一大黄金生产国、第一大黄金加工国,还是全球第二黄金储量最高的国家。

  黄金如此,白银储量和产量也不低。

  中国白银储量全球排名第5,2022年中国白银产量为3570吨,2022年中国白银产量为3600吨。

  仅仅河南豫光金铅集团,白银年产量就超过1000吨。

  不是现在缺,而是古代真金白银的“量”本就没有那么多,之所以有“多”的感觉,很可能是受了电视剧动不动就“黄金万两”的影响,而且似乎大家过生活全然不管不顾经济层面的生产,只管消费、作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至于说古代开采出来的真金白银去哪里了,一些比较集中的地方还是能显见一些蛛丝马迹,一是历朝历代的皇宫内院,一向都是这些真金白银最为富集的地方。

  再一个就是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墓,这些也是古代真金白银比较集中存放的地点,比如说被孙殿英扒坟的慈禧太后东陵,据说里面的财物就不计其数,真金白银更是无法估量。

  再一个明末清初的大西王张献忠“江口沉银”,里面都是正儿八经的“真金白银”,除了黄金和白银,其他物品都很少见,这为我们直观的感受古代的财富是一个什么概念,以及古代金银的具体形态。

  只能辅之以铜这种开采规模较大的金属物品。至于说皇帝赏赐,在重要的战功和较大的政治事件中,的确有赏赐金银的情况,但绝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频繁,数量那么多。

  现代真金白银的稀缺,只是因为生产大发展下对金银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但总体数量绝对在古代之上,而且是要多的多,金银作为稀缺物品,“缺”本就是常态,即使时代的发展,开采技术发掘能力的提高,也不能满足现实经济生活的需求。

  若看古书记载,好像古代有很多金子似的。当时的帝王赐给臣子金,数目动辄几百斤。实际上,这里所说的金,不一定就是黄金,很可能是铜,青铜之类的吧。如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尽收六国之兵,铸金人十二。兵器不可能是用黄金制造的,当时流行青铜兵器。

  我国的金矿说少也不少,说多也不多,比起南非等一些非洲国家、澳大利亚,可以说不算太丰富。

  古代黄金肯定是有不少,但是,当时不许黄金在民间流通,而是皇家专用之物,老百姓私藏黄金是要治罪的。若全国的黄金都集中在皇室,那数目当然可观。而现在,除了国家要大量储存黄金作为稳定货币的贵金属储备以及要在很多科研、国防、工业、民用等方面消耗黄金外,还制做首饰供社会消费,黄金本来就是稀缺品,古时候稀缺,现在也稀缺。何况全民都想拥有黄金饰品。

  我国的银矿,若与世界上银矿丰富的地区相比,可以说并不多。所以说,很长时间我国古时候不用银作主要货币。明清时期,我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物品出口,赚回来不少白银,以银子作货币才流行起来。后来,英国对我国倾销鸦片,又把白银赚走不少,加上后来的不平等条约,赔款给外国那么多,白银怎么能不稀缺?现在,白银的工业用途那么多,当然也是稀缺品。

  经常看古装剧的人肯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古代皇帝一高兴赏赐大臣就是黄金万两,甚至有的更多,那么就拿宋朝来说,一两大致是现如今的四十克左右,万两这是个什么概念?除此之外民间也是如此,黄金和白银甚至在影视剧中都是流通的货币了,古代大侠去吃饭,不是扔出来一锭金子,就是一锭银子。

  那么在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如此低下有能力生产如此多的金银吗?实际上黄金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大家所见到的影视剧和史书中的记载给了大家一种错觉,尤其是汉朝的皇帝,赏赐黄金上万斤都是很正常,如果不了解,恐怕还真的以为皇帝给的是真正的黄金。

  他们所说的黄金并不是真正的金子,而是另外一种东西,比如汉朝的时候青铜同样是被称之为金的。

  如果是铜的话,赏赐上万斤也就没什么奇怪了,如果是真的黄金这种情况是绝无可能的,不过在汉朝以前,是真的有可能赏赐真黄金的。有的朝代皇帝说赏赐黄金万两,实际上就是这么个说法,听起来好听,实际上给的只是一点黄金罢了。也曾有史学家研究,为什么汉朝的黄金数量锐减,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能拥有黄金的全是王公贵族,这些人喜欢在自己死后拿这些东西来给自己配置,这就让不少的黄金用这种方式藏入了地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清朝时期,中国的白银很多都流向了海外,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古代的真金白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金银的在中国的历史悠久,因为其质地贵重,并且光泽柔和明亮等特性,人们曾经赋予它们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自古以来,黄金白银在中国就是富贵的象征,在古时不但作为货币流通,而且用于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日常餐饮用具、佩戴首饰以及一切能象征权力富贵的物品。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古代随便一个富人就可能拥有金银几十万两,好像在古代金银很多的样子。

  一,中国是一个缺少金银的国家。

  在春秋战国时,中国金银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开采金银的过程中也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在《管子·地数》篇中说:“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金”,这是利用矿物共生的关系来寻找金银。随着开采时间的流逝及开采难度的增加,中国的金银矿产量在萎缩,在唐朝有金银开采地点35处,分布在28个州府中,以南方居多。

  一般金银矿开采很难维持在百年以上。在经历唐、宋、元、明这些朝代的开采,到明初,国内的金银一年产量仅30万两以上。主要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落后,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矿物开采以及生产再加工,提炼方法又十分低下,仅凭国内开采,已经满足不了金银的供需矛盾。

  从史料来看,中国的金银矿产应该是个贫国。而且中国古代又是一个重墓葬的国家,事死如事生,每一个朝代的帝王或者贵族他们都把大量金银又带回来了地下,除了少部分被人盗出流通外,剩下的大部分的已经深埋地下,不知何时能重见天日。

  二,真正在市场流通的是铜钱。

  虽然以金银作为各朝各代计量货币,但实际在市场流通的是主要货币是铜或者实物货币绢。像中国最有钱的邓通,其实家里只有座铜矿而已,可以铸币罢了。让大唐盛极而衰的安禄山,也就是找铜矿,制造铜钱,来支持自己的造反事业。这用铜钱做货币维持到清朝灭亡。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古代铜制钱,就很说明问题。

  贵金属(金银)没有全面取代贱金属(铜铸币),就是说明中国国内的金银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周转。因为铜钱有着不可克服的缺点,那就是价贱体重。比如在宋代买一匹马,要用50贯钱,重达250斤,两个人也未必能背着走上几里路,一匹马都是如此,更不要说大宗商品交易了。在影视剧中如用铜钱做为货币,没有视觉冲击力,只有金银让人感到古人富贵的样子。

  金银轻便于流通,但是一直未能真实的在中国古代流通,真的很缺少啊。

  三,贸易外国输入的金银。

  随着16世纪西班牙人雇佣殖民地上的原住民为廉价劳动力,在美洲大量开采黄金和白银。根据保守官方数据,在1521年——1600年,仅秘鲁和墨西哥的矿山出产了1.8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涌入到欧洲。

  而中国商品价格低廉质量上乘,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在欧洲有广泛的市场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支付巨额的金银来购买中国商品,因此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欧洲工业革命之后,鸦片战争前夕。

  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85%和黄金的产量的70%来自拉丁美洲,其中超过80%的金银运到了欧洲,而欧洲又其中40%运到了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曾评价此时的中国是巨大的金银“吸泵”,明清时中国吸纳当时全球巨量金银。

  从此中国市场开始大量流通金银,这仅限于明清两朝。特别张居正改革实施,把白银当成主要流通货币,而铜钱成了辅币,这样金银才真正走入老百姓的手里。

  现在我们中国2022年产黄金达到420吨,白银达到3600吨,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金生产国,第三银生产大国。

  一,用于工业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工业、航空工业、电力工业的大发展,金银的需要快速增长,其金属多功能性使得它们在大多数行业中应用有不可替代,特别中需要高可靠性、更高精度和安全性的高科技行业中,这促使金银货币价值之后出现的第二次价值革命。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电子、电脑、军工、航天航空、通信、影视、太阳能、电池、超导体等行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没有穿金戴银,但是我们的汽车、电池、智能手机、电脑里面都含有金银贵重金属,这也就是金银不做货币之后,仍然在世界缺少的原因之一。

  二,金银的价值仍然稳定经济。

  我们虽然现在使用的货币与国家信用产生着必然联系,不再与金银贵重金属直接联系,脱离纸币的金银本位。但是这国家信用必须依靠这一种实物决定纸币价值,或者用一种贵重金属来平衡纸币使用的权限,否则真会是变成一张纸的。

  这样金银的价值又体现出来。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的价值最终还是回归到金银上,因为,金银储备已经上升到国家经济战略方面,一个国家的购买力,在关键时刻就需要看你有多少金银储备。所以很多金银是不在市场流通的,那是支撑本国货币最有力的贵重金属。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金银已经退出市场流通,但是却走进了工业与国家战略储备中,所以在市场中金银仍然是贵重金属,仍然是最稀缺的商品。

  相信中国古代仍然是很缺少金银贵重金属的,不要被影视剧中夸张手法给迷惑了。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家里祖传的金银器有多少。而现在呢,我们家里的首饰中有多少是金银器物,其实相比过去,我们都是很富有的人了。

  这是个非常错误的印象,中国古代是个金银非常缺乏的国家,相反现在中国黄金白银产量都非常高,位居全世界前列。认为中国古代金银众多,是影视剧带来的错误印象。

  中国古代一直是金银比较缺乏的国家,一般用铜钱(其实铜也比较缺乏)作为主要货币,有些时代如南北朝隋唐,布帛也作为重要的货币来使用,补充铜钱的部分功能。宋代的部分地区像四川,甚至使用铁钱。

  影视剧中以银子为主要货币的情况,要到明朝晚期才开始,大航海时代后大量的美洲和日本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才有了使用白银做货币的条件。并且银子只是用于大额交易,小额依旧用铜钱。随便掏出张银票,则要到清朝中后期才行,并且银票适用范围其实很窄,没有影视剧中想象的和银行存单一样方便。

  在汉代,关于金的记载比较多,看起来有古代标准规模很大量的黄金。现在看来,部分记载中的金指的是铜,部分可能因为厚葬之类因素不见天日了。南昌海昏侯墓,就出土了数量挺大的金饼等黄金制品。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等物)

  中国土地上的金银矿藏其实是非常多的,但存在着品位低开采难度大的问题,在古代有条件开发利用的比较少。

  现在的中国,黄金白银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中国黄金产量453.486吨,连续10年

  中国古代几千年积累的黄金白银总量,也就相当于现在几年的产量。

  我国虽是“金银”大国,但自古以来“黄金白银”都是稀缺之物。不能说古代就很多,现代少。其实讲到白银和黄金的储量,我国现代的储备才是历史上的最高峰值,之所以觉得“现代稀缺”,那是因为对照的社会阶层不一样。

  先说一组数据。

  我国古代的黄金储量,在汉代达到了一次高峰期,到了王莽末年,长安城中被王莽以新的货币政策收拢的黄金大概达到了170吨,而此后每年社会中的黄金总量都在增长,一直到公元1850年,也就是清朝时期,我国的黄金储量达到了800吨,这应该属于封建时代的最高峰。

  可是我国现代的黄金储备却是直接破万。

  在2022年的统计中,我国的黄金储量已经达到了1.4万吨,这个数据要比清朝的800吨翻了近二十倍,所以我们现在的黄金是更多了,而不是少了。

  说完黄金,再说白银。

  其实在汉代,黄金是最为常见的通货,但随着白银的不断开采,黄金地位开始“超然”,我国从汉代起,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是从“金本位”走向“银本位”的发展历程。

  唐代时,因为跨国商贸的繁荣,白银被大量利用,到了唐朝末期,唐朝的白银总量大概保持在3500万两左右,而这个数据就是等同于1400吨。

  到了清朝,乾隆中期是我国白银储备最稳定最巅峰的时候,那时候的白银储量一度达到了七千多万两,折合公制3500吨。

  那么我国现代的白银储量呢?

  还是2022年的数据,我国的白银储量在4.1万吨,是世界上第四的白银储量大国,占据世界白银比例的7.3%。这个数据也是远超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白银储量。

  但即便黄金白银都超出了古代的储量那么多?为什么还是会给人一种“稀缺感”?

  其实这里有三点原因。

  一是因为“人均”的拥有量的确是在减少。

  二是因为“金银”已经不作为常用通货进行流通使用,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花金子银子买菜吃饭的观念。

  三是因为“历史错觉”,这个历史错觉与近代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勒索”有关。

  我国现代黄金白银储备的确更多,但有一种更加现实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的人口也比较以往有了质一般的飞跃。

  因此,在“人均”拥有量上,我国现代会相比较古代更少。而且“人均”这个概念,还要通过时代的不同政策来分析。例如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行大明官方货币,曾经下令平民百姓不允许流通白银,这就形成了白银的“阶级性”,贵族阶级拥有了大量白银,而平时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他们,他们每每都是“豪掷万金”,给人一种“金银遍地都是”的错觉。

  金银贵金属在不平等的古代社会,拥有者是有着很大的阶级性的。

  但现代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金银拥有权是平等的,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购置金银,如此一来,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金银的市场消费量就会更大也更平均,以此造成现代比古代金银少的错觉,但事实上,咱们的金银总量的的确确都在增加。

  接着再说到货币的流通衰弱。

  在汉代时,黄金作为常见的通货,随着时代的发展,银又成为了主流,黄金逐渐被抬高价值,成为“收藏品”、“饰品”。

  而在唐宋时期,因为商业高度开放,而且还和大量的外来民族商人通商,那么作为“共同”的货币,金银自然是最好的渠道。这个世界有一个很有趣的巧合,那就是因为金银的稀缺性,让大多数文明和国家都默认“金银”为珍贵的货币,金银本位的货币观念的统一,也是唐宋时期国际贸易商业无需太多磨合,直接就能迅速开展的原因。

  直到明代末期,还有清代的中后期,金银都还是经常以“货币”的形式出现在消费场景中。例如咱们在清代影视剧里能看到的“一两”银子,“一锭”银子,正是银这种永恒的货币的广泛性。

  可随着社会发展,银子的交易方式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代货币制度的完善,让金银逐渐退出主流的消费市场。现在咱们去消费,总不能拿出一块碎银来支付,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商家,对这种落后的“消费方式”大致都是不能接受的。因为金银本身的“高误差性”,金银还有“纯度”的区分,作为货币并不现实。

  但金银也不能说彻底无效。

  起码在“饰品”的领域中,金银作为了“装饰金属”成为了咱们生活中的奢侈品。这种“属性”的转移,是造成金银在生活中少见的根本因素。在古时候,流传下来的“穿金戴银”的思想传统,到了现在也是一样盛行。如男女新婚,那么就必然是穿金戴银,而这些曾经的货币,已然成为了一些人的耳环、戒指,不再是随意拿出来消费的货币。

  最后。咱们再说说历史错觉感。

  在清朝中后期,我国以大量的特色产品出口国外,赚取了大量的西方强国的白银。例如英国,一度被清政府的出口造成“白银逆流”,清朝集聚了世界的大量白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白银储备国,而且这还是通过贸易得来的。

  于是面对贸易强大,但是实力弱小的清朝,西方列强开启了侵略的历程,他们以各种手段来掠夺曾经失去的白银。

  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赔偿给英国大约1470万两白银,将近1500万两的白银让清政府疼痛不已。

  但这种局面并没有消失,在1858年,又在《天津条约》中赔给英国400万两。

  1860年追加至800万两。

  在1881年以及1895年,面对法国和俄国的赔款中,清政府又继续赔偿了将近3700万两白银。最严重的还是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列强四万万两白银,实际数额为4.5亿两,并且还是分期,加上利息高达9.82亿两白银。

  不说别的,自1840年起,一直到清朝灭亡,这庞大的赔款都能让清政府把曾经的白银储备全被搭出去。

  在历史发展事实上,我国在近代历程中,白银和黄金的确有着巨大的外流损失。但同样的,我国的贸易其实一直又在维持着这种“流失”的平衡。

  清朝虽然被列强勒索,但是清朝的贸易能力还是很强,赔款的损失在数十年的岁月中,又通过各种各样的贸易渠道重新输回我国。而庚子赔款,实际上在执行到一半的时候,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战败倒霉或者各种倒霉,他们先后放弃了赔款的需求,还退回了大量的赔款回我国。

  流失必然存在,但没有当年发生赔款之时那么庞大。

  这种“流失”因为耻辱而导致“一成不变”的印象深入人心,但实际上,世界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流失的金银其实在数十年的发展中,被逐渐强大的中国以各种方式取回,所以这种“稀缺”,其实是过去屈辱历史造成的一种“错觉”。

  但不管怎么说,金银在古代的属性和现代的属性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让人猝不及防,产生错觉,但细细查看,其实咱们是“金银”的拥有更加自由了,最起码以往贵族才能拥有的东西,平民百姓也能光明正大的收藏,这才是时代进步的最大福音。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看过电视剧的读者应该都看过成锭成锭白花花的白银,也经常能够看到成条的黄金。一些江湖好汉或者一些达官贵人出手阔绰,时不时拿出一些白银或者黄金消费。由于某些原因,我们可能感觉古代白银、黄金非常多。明清时期,白银已经普及。近代以来,我们也经常看到清政府赔款大量白银。

  当代社会,我们一般很少能够见到大批白银和黄金。我们现在所见的白银和黄金大多是以首饰的形式出现。所以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古代的白银、黄金比现代更多。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白银、黄金,为什么现代却比较稀缺呢?

  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错觉而已,现在的白银和黄金并不稀缺,至少比古代要多。之所以觉得古代白银、黄金较多,可能因为受到影视剧和相关资料的影响。之所以有人觉得现代白银、黄金稀缺,主要因为平时见到的少。

  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不少人觉得白银、黄金和铜钱都是古代的主要货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古代的货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金属货币,一种是纸币。纸币主要有交子、会子、元明宝钞等。金属货币主要有金、银、铜钱、铁钱等。金属货币也分成上钱和下钱。春秋战国时期,上钱为白银和黄金,下钱为铜钱和铁钱。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铜钱成为主要的货币。从秦朝到明朝(元朝除外),中国最主要的货币并不是白银和黄金,而是铜钱。中国虽然物产丰富,但是我国的白银和黄金储量并不丰富。我国也有金矿和银矿,不过金银矿的开采难度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古代中国是一个缺少贵重金属的国家。

  我们看《水浒传》时,经常看到某些好汉甩几两碎银子,点一些牛肉。实际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宋朝时期白银并非主要货币,人们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钱。另一方面,宋朝时期也不可能动不动吃牛肉。《水浒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景,我觉得主要是为了体现梁山好汉的豪爽。如果一个好汉拿着铜钱买猪肉,气势上可能会略输一筹。

  宋朝时期的经济相当发达,商品经济也非常繁荣,海内外贸易也比较频繁。即使这样,宋朝的主要货币依然是铜钱,一千个铜钱串成一串,成为一贯。铜钱的价值相对较少,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所以宋朝时期才出现了纸币。如果宋朝时期有大量金银,市场上的主要货币便有可能是金银与铜钱并存,纸币可能不会出现。

  我国古代的白银主要来自于日本。我国会使用商品或者铜钱换取日本的白银。当然我国本身也会冶炼一部分金银,但是数量相对有限。元朝时期,纸币、铜钱的使用比例差不多。明朝之前,中国的主要货币都是铜钱,金银货币的使用范围和频率相对较低。金银的使用率相对较低的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古代的金银相对较少。

  明朝中后期之后,白银才开始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白银和铜钱成为我国主要货币,才开始有所谓的“白花花”的银子。白银货币成为主要货币之后,黄金的使用率依然不是特别高,黄金依然只是一种辅助货币。

  白银能够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主要源于新航路开辟。中国依靠丝绸、瓷器、茶叶等赚取大量白银,白银大量流入到我国。我国白银的数量才开始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清朝时期,我国的货币也主要是白银和铜钱。清朝中后期,由于鸦片输入和战争赔款,我国的白银开始外流。

  进入民国之后,逐渐废黜银两,银元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停止使用金属货币,法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银两、银元做为流通货币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大部分情况下白银和黄金并不充足,并没有那么多白银和黄金。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冶金、采矿技术也快速进步,一些古代无法冶炼的金银矿,目前也可以冶炼。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国外的白银和黄金也大批流入到我国。目前,我国的黄金储备和白银储备,在国际上已经处于前列。

  我国目前的黄金、白银总保有量,肯定比古代更多。那么为什么不少人会觉得现代白银、黄金比较稀缺呢?实际上,并不是白银和黄金稀缺,而是我们平时见到的白银、黄金比较少。我们平时见到白银和黄金的地方大多是两个地方,一个各类珠宝店里,一个是银行里。珠宝店里大多是各种首饰,银行里则大多是金条和银块。

  这些金银只是我国金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金银并没有流通于市面上,比如央行会有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黄金和白银在整个地球上的储量相对有限,我国目前的黄金、白银保有量肯定比古代更多。但是,我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4亿,远比清朝的4亿要多,比起其他朝代的人口更是多了很多。人口众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稀释人均金银的持有量。

  目前,我国的流通货币是人民币,而且人民币的汇率和价值也非常稳定。所以,我们对人民币非常有信心,不需要通过持有大量金银等贵金属稳定自己的资产。我们现在持有的金银,基本上也都是通过购买的首饰或者少量持有金条等。

  所以不是现代白银、黄金稀缺,而是我们平时见到的金银太少,我们也不需要这么多白银、黄金。不是古代的白银、黄金多,而是我们对于古代金银产生了错误地理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香水_口红_女装_饰品_礼服-典润时尚网 > 中国古代那么多的真金白银,为什么在现代却很稀缺?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