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润时尚网

清朝灭亡后,溥仪私藏多少财产?

  清朝灭亡后,溥仪仍然在紫禁城里过着优裕的生活,那时候还是个孩子,太后、太妃们当家,也无所谓私藏财产了。溥仪离开紫禁城时,携带了不少财产,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清单可以让后人知道得更详细。溥仪在天津生活的时候,虽然经济情况比紫禁城差很多了,但财产仍然可观。从宫里弄出来的大批财物,一部分换了钱,存在外国银行里吃利息,一部分变成房产,按月收租金。此外,还有大量的土地,仅直隶省的“皇产”即有12万垧。这些经济收入,可以保证溥仪一家在天津的优越生活。

  下图溥仪、婉容在天津张园

  溥仪关押在苏联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回到中国,整天想着能留在苏联的办法。这天,他忽然想起了逃跑时带的那个皮箱,第一次仔细查看了里面的东西:金盾2个,金手表、金怀表约50多块,金表链20条左右,大小珍珠约2000多颗,镶各种宝石的金领带针约20个,金镯子约10支,金袖扣约10多副,红绿宝石数10块,大块钻石约7个,金小刀约5把,另外还有戒指、别针以及汉玉等物。这些五光十色的珍宝绝大部分是明、清两朝皇宫中的珍贵文物,一部分是大清帝国的遗老遗少们向溥仪进贡的,件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为了长期留居苏联以逃避法律制裁,溥仪拿出一部分珍宝分别送给伯力收容所的所长捷尼索夫少校、一个中尉看管人员、一位内务局的翻译和其他工作人员。不仅如此,溥仪还把“礼”送到了伯力收容所所在的州内务局。

  一天下午,州内务局道尔吉赫局长宴请溥仪吃饭。宴会上这位局长对溥仪说,苏联虽然胜利了,但还需要恢复战争的创伤,今年遇上大旱,收成不好,困难很多,希望溥仪能尽力支持。这是暗示溥仪献出带来的贵重品。溥仪当即表示一定尽力,随后溥仪趁热打铁,再次提出了留居苏联的请求。此事当然不是一个州的内务局长所能解决的问题,但他满口答应,一定向莫斯科反映,同时代表苏联政府深深感谢溥仪的慷慨解囊。

  宴会结束后,溥仪一回到自己的监号,就同溥杰等亲属商议了对策。大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无论如何也得贡献出来才行,但是,既要表现出“慷慨解囊",又要把最贵重的部分保存在自己手中。他们把从大栗子带出来的一只装电影放映机用的立式提箱略加改装,把黑绒里子揭起来,在箱底做一夹层,然后把精选出来的468件“宝中之宝”放置其中,然后又照原样糊好了揭下来的黑绒。把“宝中之宝”藏好后,又选出一部分珍宝献给州内务局。最后,还剩下一部分,他们几个人分别把这些东西藏在身上。溥仪的西服上衣里面也缝上了几个兜,装满了宝贝。

  可是,按收容所规定,每星期犯人都要到集中营去洗澡,这时候,藏宝的衣服总是无处可藏,所以,过了一段时间,溥仪感到不妥:一旦被发现,势必被没收,不仅落个“欺骗”的罪名,而且“长期留居苏联”的目的肯定也达不到了。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溥仪决定毁掉它们!毁掉的方式各种各样:最先毁掉的是1000多颗珍珠,由毓喦在火墙的火烧得正旺之时一下子扔进去化为灰烬了;一些钻石,毓喦用铁锤砸,但未能砸碎,结果被苏联管理人员发现后没收;二只藏在毓喦身上的金镯和一个金别针,被他偷偷扔进伯力四十五收容所楼后台阶下的一个深洞里了;毓嶦保存了一副宝石金手镯,怎么处理呢?他想,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把它沉到江里。他把金手镯用一块黄绸子包好,一天,趁着在江边散步的机会,偷偷把金手镯扔进了冰窟窿里,每次散步都有苏联哨兵跟着,但苏联哨兵没看到。但是,万万没有料到,金镯子沉不下去,小黄包浮在了水面,毓嶦吓坏了,他急中生智,连忙趴下装作喝水,顺势把黄包捞了上来。有了这次教训,毓嶦回来后,找了一块石头,把金镯和石头包在一起,第二天又到江边散步时,总算完成了“沉镯”的任务。

  下图毓嶦

  “礼”没少送,梦却难圆。费尽心机,溥仪也没有实现长期留居苏联的梦。1952年溥仪被“引渡”回国,藏在皮箱夹层中的468件“宝中之宝”,也被安全地带回国内。几年后,在旅顺战犯管理所,溥仪把它们全部献给了国家。

  先说说国库和皇室的私房钱,在过去皇帝一人独大的时代,按说国库和皇室的小金库都是属于皇帝的,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只要稍微有点人品的皇帝,是不敢把国库的钱说成是自己的,以前皇帝想动用国库的钱,那必须得经过户部和一些大臣的同意,如果他们不同意,那皇帝是不敢动的,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皇帝都喜欢私设小金库的原因,只有自己的私房钱才能随便用,当然如果遇到那些昏庸无道的皇帝,那国库也就是自己的私人财产了,比如慈禧,海军军费都敢动用。

  下面进入正题,先说说国库,晚清时代的清政府和各国列强不断打仗赔款,国库的钱基本上是入不敷出,加上慈禧的昏庸无道,把国库的钱当成自己的一样随便浪费,所以清朝灭亡后的国库基本上是没有钱了,据记载,辛亥革命爆发后,宣统帝下诏退位,而此时的政府就成了民国政府,革命军严重缺乏军饷,孙中山让人去民国的财政部拿钱,发现国库之内只剩下10枚银元,这简直让人难以相信,不过这事实,清政府给民国留的是一个烂摊子而已。

  下面再来说说清廷皇室的私有财产。当时皇室和民国政府以及袁世凯3方签订了一份协议,其中有一条是皇室原来的私有财产仍是皇室的,而且还受到民国的特别保护。这些财产包括故宫内的所有物品,文物银子金子还有其他多有的贵重物品,另外还有热河避暑山庄那边的行宫,盛京的故宫,颐和园和其他的皇家园林都是清朝皇室的。

  想想溥仪当时是多么的富有,宫廷内的古玩字画都是稀世珍品,尤其是乾隆朝搜集的,更是占了宫内很大一部分,各个都是价值连城,按理说这些应该属于国民所有,可是民国政府考虑到当时局势不稳定,为了让宣统尽快退位,所以没有过多的将这件事情,以至于后来酿成大错。溥仪退位不久,承德那边的行宫内的文物就开始被皇室成员卖掉了,价格很便宜,热河都统发现此时,赶紧汇报袁世凯,于是袁命人打个白条,从皇室手中强制把热河那边剩下的文物全部运到北京。由于民国政府没有钱给皇室,所以皇室仍旧卖了很多文物,包括《四库全书》。

  后来溥仪参与了复辟活动,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民国政府借机会规定故宫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后来由于管理的松懈,溥仪又秘密的运走了不少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历朝历代的名贵字画,运到了天津,这些加起来可以装70-80口大木箱子,厉害了。真是巨大的损失。要是这些文物都保存起来,就好了。

  1924年,溥仪被赶出故宫,加上嫔妃带走了一些珠宝、日用品,白银总共15万两左右,没有了民国政府的接济,溥仪开始疯狂的卖运出来的文物,来供日常开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曹娥碑》都被卖掉了,后来又一次卖掉了16个纯金钟(总重大11万余量),还有金宝、金册、金宝箱等,珍珠1900余颗,宝石180余块等等,卖了80万大洋。而且据说这样的交易一年会有好几次。

  后来溥仪又把这些剩下的文物带去了东北,伪满洲国覆灭后,溥仪带走了一部分贵州的,剩下的宫内的护卫你争我抢,又损毁了不少文物,被苏联俘虏后,损失了一部分文物,溥仪回到中国后,上交了最后的486件文物(据说这些文物应该是字画,隐藏在随身携带的箱子的夹层中)自此皇室的私房钱全部败光了。

  近些年来,很多人冒充大清皇室的格格、公主、甚至还有谎称自己是吃了长生不老药、活了300多岁的乾隆,以自己掌握爱新觉罗家族的大量资产、藏宝图等为幌子,实施诈骗,而且屡屡得手。

  其实,如果受害者对清朝的私产去向稍有了解,就不会掉进这种低级趣味的骗局之中了。

  清朝灭亡后,以溥仪为主的清室仍然具有丰厚的财产,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经历了种种变革后,溥仪以及清室的财产“一夜之间”化整为零了。

  我们先看看溥仪以及背后的清室欠了多少钱,才能弄明白,他把大量的私产弄去了何方。

  辛亥革命后,人们已经不再承认5岁的溥仪是皇帝了,不过,民国政府在《清室优待条件》中,依然明确表态他和他的爱新觉罗家族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并且,每年给溥仪和清室400万两“生活费”。

  然而,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民国政府虽然爽快地夸下海口,却因为经费紧张,未能如期将经费拨付给溥仪和清室,同时,以溥仪为代表的清室贵族过惯了以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在溥仪退位后,他们依然不改曾经的腐朽作风,再加上内务府大臣中饱私囊,所以,溥仪和清室的生活往往入不敷出。

  即便如此,当日本大地震时,溥仪为了“充门面”,竟然以当时折合30万美金的古玩、字画、珍宝等捐献给了日本。

  另外,溥仪喜欢养狗,他命内务府从国外购进名狗,甚至,狗粮也要进口,每当狗病了,他就要花费比人看病还高的费用请兽医诊治。

  同时,他不仅维持旧有的御膳房,而且还增添了专做西餐的御膳房,两处御膳房,每月的菜金就高达1300多元。

  有史料统计,算上溥仪的吃喝拉撒,清室的每年总开支不低于360万两。

  这正是溥仪和清室手头缺钱的根本原因,于是,他们只好借债抵押,以维持奢侈的生活。

  至于清室借了多少债,虽不能查到完整的历史资料,但是,从1917年和1918你年的两份账单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债务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1917年:欠恒利号商借垫银二十八万五千零五十五两九钱一分六厘八毫四丝;欠亨记号商借垫银六千八百五十二两六钱四分;欠大清银行借垫银十四万两,除欠内帑银七万五千六百两;除欠泰元号商借垫银九万六千零五十两二钱二分;尚欠交通银行借垫银三万九千六百两;除还尚欠中国银行浮借银三万六千两;新欠中国银行息借五十万元,计折合银三十六万两。

  1918年:内务府向北京中国银行借五十万元(于七月二十日到期未还)。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债台已高筑的清室就要为自己的奢侈买单。

  他们不得不依赖公开变卖或典押故宫文物来维持资金来源,比如1924年5月,溥仪安排内务府大臣绍英与北京盐业银行签订了一份抵押贷款合同,双方约定内务府以16个金编钟、13个金册、10个金宝以及金宝箱、金印池等为抵押物,贷款80万元,期限一年,月息一分。

  如果溥仪以及清室能按期还款,如约赎回这些文物,事情还能说得过去;可惜,他们根本没有还款的能力。

  因此,抵押借款实质上就是在贱卖文物。

  另外,内务府的大小太监、宫女等,还会时不时地偷盗皇宫里的宝贝,拿回家去卖掉或者藏匿,致使溥仪的私产逐年减少。

  就像一位小太监奉溥仪旨意,拿着一件实心金塔去宫外售卖,以便换来一些零花钱。

  这件实心金塔足有4英尺高,一眼看去,就知价格不菲。

  可是,小太监私心很重,他竟然告诉溥仪:“这种金塔只能按照重量来卖”。

  这是典型的中饱私囊。

  这能怪谁呢?只能怪溥仪的产权意识不高,缺乏管理能力。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溥仪年龄虽小,但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在老师的点拨下,认识到了这一严重问题。

  溥仪的这位老师便是庄士敦,一名毕业于伦敦亚非学院的高材生。

  他在保护清室利益和宝贝珍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时不时地提醒溥仪注意生活作风和加强对珍宝管理的漏洞。

  久而久之,溥仪就注意到清室的珍宝有不翼而飞的迹象。

  丢失的宝贝数量之多,让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他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干,清室的宝贝再也不能白白流失了。

  1923年6月,溥仪亲自视察建福宫,因为这里藏着很多宝物,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珍宝居多。

  根据目录所列,建福宫所藏珍宝共有6643件,包括2000多尊金佛像、大量佛教画品、纯金的祭坛饰品、瓷器、前朝的青铜器、成千上万册珍贵书籍、31箱貂皮和皇家御带。

  可是,此时的太监们也不像以前忠实了,他们生怕自己的偷盗行为败露,于是,趁溥仪到来之前,在漆黑的夜晚,一把火烧了建福宫,可惜了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剩下384件文物被抢救出来。

  这把火不仅烧掉了文物,还烧掉了太监们偷盗文物的蛛丝马迹,让可怜的溥仪查无可查。

  撞到南墙要回头,此路不通,那就换个办法。

  溥仪是个聪明人,在庄士敦的提醒下,他想为宫廷珍宝编制一份更加详实的目录,以便于加强管理。

  同时,参与编制目录的人员都是经过溥仪千挑万选的“专家”,完全 不让内务府的人参与,而且,溥仪还趁机将自己的弟弟溥杰拉了进来,这是他唯一相信的人,何况,溥杰也是编纂目录的高手。

  在编纂目录的时候,他们在清单上对每一卷册、每一本书都做了详细的标记,上品画5个圈,次品画1个圈。

  做好这些标记后,溥仪安排弟弟溥杰专挑上等佳品偷偷带出紫禁城。

  据溥仪回忆,从1923年5月到12月,溥杰运出的总数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和册页,200种上下的宋版书。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溥仪兄弟二人偷偷运输宫外的宝物有1285件手卷字画和68册书画集。

  他们将这些珍宝藏在了京城的一个庭院里,后来,溥杰想办法搞到了火车站的免检免税的许可,将这些宝物装进七八十只大箱子里,然后,亲自押送到天津,藏在了一处由满足王爷为溥仪买的房子里。

  从1911年溥仪退位开始算起,到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这三年时间里,溥仪以及他背后的清室,一直认为他们对皇宫内的所有珍宝具有合法所有权,但是,做人要有个度,不能太猖狂,这不,冯玉祥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他在第五条明确规定: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国民政府应当特别保护,其中,一切公产应归国民政府所有。

  1924年10月,就在溥仪和皇后躺在床上吃苹果的时候,一位宫女忽然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还没等她进门,就听她大声喊道:“不好了,不好了,士兵来捉您了。”

  溥仪大吃一惊,原来是冯玉祥安排鹿钟麟带着士兵,逼溥仪在11月5日下午之前离开紫禁城。

  无奈之下,溥仪只好搬离紫禁城,紫禁城内尚存的绝大部分文物都被保留了下来,溥仪带走的只有一些珠宝、银两和日用品。

  1925年2月,溥仪逃往天津,居住在日本租界,此时,他身边的宝物主要是当时弟弟溥杰偷运来的东西,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

  虽然手里掌握着这些珍宝,但是,毕竟不是现金,所以,此时的溥仪生活上还是比较拮据,他只能再次变卖文物,艰难度日。

  不过,现在的他,出手已没有以往大方,变卖的文物数量远不如以前,卖起来也比较费劲。甚至,还被当地的古董商联手做局,统一压价,就算是标注着五个圈的上品,才卖了6万元的低价。

  在天津居住期间,溥仪到底卖出了多少文物,已不得而知,但是,当年从故宫带回来的大部分珍宝都被保留了下来。

  1935年,这些文物运往了长春伪满皇宫。

  10年后,也就是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本人宣布投降,溥仪从70箱书画中挑出了10箱,并带上一枚镶有八块美玉的“宣统”御玺,踏上了逃亡的火车。

  至于留在长春伪满皇宫的文物,不幸被留守士兵哄抢而去,很多传世名作被撕成粉碎。

  当他来到通化大栗子沟时,由于伪满货币无法使用,溥仪只得拿出一些文物向当地老百姓换取食物。

  在途中,因为要换乘飞往沈阳的飞机,因为超重,溥仪只得选带了两皮箱书画和珍宝。

  8月18日,溥仪在沈阳机场等待飞往日本的飞机时,被一位俄军指挥官认了出来,他拦下溥仪说道:“您是溥仪先生吗?”

  说完,溥仪就被这名指挥官押送到了苏联,一块带到苏联的还有那两皮箱子珍宝。

  1949年,苏联归还过我们一部分,其中就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即便是被软禁,溥仪身边还藏有不少珠宝、钻石等宝物,他把这些宝物全部藏在了皮箱子的夹层,甚至暖瓶之中。

  1950年8月,溥仪被引渡回国,上交了这些曾在“夹层”中藏匿的486件宝物。

  自此,溥仪的资产化整为零了。

  这叫什么私藏啊!!!!!!

  明明就是他家的好不好!!!!!!!

  在清朝灭亡之后,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他仍旧住在紫禁城里。溥仪当时发现一件事,就是太监偷古董(这个情况很严重,我后面会讲)。这个是他的老师庄士敦发现的,因为庄士敦在逛古董店的时候,发现了不少宫里的东西。而这些,基本都是建福宫乾隆皇帝本人的藏品。

  那溥仪当然很生气了,所以他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他把一些精品以赏赐的名义送给弟弟们,让他们带出去。很多年之后,溥仪承认,这其实和太监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两样:“偷盗的方式也各不同,有拨门撬锁秘密地偷,有根据合法手续,明目张胆地偷。太监大都采用前一种方式,大臣和官员们则采用办理抵押、标卖或借出鉴赏以及请求赏赐等,即后一种方式。至于我和溥杰采用的一赏一受,则是最高级的方式。当然,那时我决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的只是,别人都在偷盗我的财物。”

  第二件,溥仪宣布要清点财产。

  这下太监们慌张了,一旦被发现,肯定吃不了兜着走。于是,1923年,距离溥仪退位一斤过去了11年,还有一年,他将被冯玉祥赶出北京,这一年的6月27日(也有说26日)深夜,建福宫花园突然大火,大批佛像、书画、古籍和珍玩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溥仪后来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说:

  后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带走了一批字画精品,作为生活开销。具体有多少,我们无法知道,但其中部分,可以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管中窥豹——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奉天机场被苏军俘虏,然后押往苏联赤塔市。上机时,溥仪的仆人带着两个大皮箱,显得很沉重。苏军士兵原以为里面装的是皇帝的龙袍等物品,经打开验查,发现全是珠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53条回答。

  溥仪被赶了出去,但被允许带走私产。

  满清的垮台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属于和平交出权力,并没有顽抗到死。

  而中华民国也允许满清皇帝保留私产,溥仪由此得到巨大的财富。

  可以这么说,溥仪的紫禁城和其他几个行宫本身就是宝库,里面藏有的各种古董、珍玩、艺术品不计其数。

  溥仪绝对富可敌国,甚至只需要将四库全书拿出去印刷后,收收版权费,也是赚翻了。

  而早在1922年7月至12月,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向宫外转移出宋元版珍贵古籍210部,唐宋元明清古代字画2000多件,其中包括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等。这些无价之宝,由溥仪的堂弟溥佳护送到天津英租界13号路166号楼。

  大家知道这些艺术品师什么价值吗?

  比如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图、步辇图,如果是私人藏品,只要卖家愿意出售,恐怕你随便开什么价,哪怕是天价的天价,也绝对有人会买。

  韩熙载夜宴图在10年前,预计拍卖价格就是20亿人民币。

  而溥仪有很多这种顶级文物,个个价值连城。

  此次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当然也不会空着手走,将最珍贵的紫禁城珍宝全部带走。

  到了几年后溥仪跑去伪满洲国做傀儡皇帝,带走了大量珍宝,然而留在天津张园别墅的宝物仍然有70箱之多。

  离开紫禁城后,溥仪也没有遭遇什么虐待和不幸,很快就逃到租界的张园去了。

  其实,溥仪在张园的生活也是非常奢侈享受的,还不用再受到紫禁城各种老规矩的束缚。

  溥仪足够聪明,就应该学学刘禅吃喝玩乐一辈子到善终。

  可惜,他很快就去了东北,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

  而溥仪之所以背叛国家投靠日寇,同被赶出紫禁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他之所以去伪满洲国,只有一个原因,他还想做皇帝。

  有意思的是,溥仪被抓捕到苏联去的时候,身边仍然带着几个皮包的珍贵珠宝和文物。

  他曾将这些东西全部献给苏联人,希望换取不要被遣返回中国受审。因为他是叛国罪,基本肯定是死刑。苏联将其中部分珍宝还给了我们,其余则不知去向。

  封建王朝国就是家,家就是国;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皇帝富有四海,大清没有一样东西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所以皇帝无所谓私藏财产。

  1912年溥仪退位时,大清皇室跟民国临时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有一条是“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族原有之私产,由共和国特别保护”。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但第五条仍然承认:“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这里依旧对“公产”、“私产”没下结论。

  按照现在的观念,皇宫里的奇珍异宝,名人字画、历代文物等一切财产应该归国家所有;因为皇宫里的东西不是拿皇帝自己的钱购买的,很多都是搜刮而来。

  可是如果说他们归国家所有,大清灭亡的时候就该一一进行登记造册,委托专人保管;但是民国政府没有这样做,冯玉祥也没有这样做,这就是国人做事不严谨最真实的写照。

  也就是说,给溥仪私藏财产提供便利,造成国有财产流失的不是别人,正是国民政府;这也是受时代局限,革命不彻底的一种体现。

  既然当时皇宫的珍宝没有登记、没有清单,溥仪私藏了多少财产就没有一个准数,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清朝灭亡后,溥仪仍然是皇帝,在紫禁城里优哉游哉过着奢华生活。

  不过那时候溥仪还是个6岁的娃娃,皇宫里当家的是太后、太妃们,私藏宫里的宝物跟溥仪无关。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走的时候,溥仪已经18岁,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他就该对自己行为负责了。

  张勋复辟的时候,溥仪欣然答应,登上龙椅;不久复辟梦碎,溥仪被赶下台,他幼小的心灵就埋下仇恨的种子,就把全中国人当做敌人,这时候他应该就开始偷运文物了。

  也就是说,当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走之前,溥仪已经大功告成,已经让宫中大多数文物偷偷搬家。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1924年11月3日,冯玉祥部下鹿钟麟就命令部队将驻守景山,故宫的守卫部队缴械。

  鹿钟麟等人于11月5日早晨到了宫中,给溥仪20分钟期限,让他签订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当天下午4时溥仪就被勒令离开了紫禁城。

  所以说溥仪得知自己要被赶出宫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偷运宫中宝贝,只能说溥仪从张勋复辟失败后,就开始向宫外倒运珠宝和文物。

  但是溥仪是公众人物,宫外有民国的卫兵守卫,溥仪不敢明目张胆那样做,只能偷偷摸摸、变换花样达到不可靠人的目的。

  首先溥仪以赏赐的名义,给了自己的弟弟溥杰很多珠宝,让他带到外面存放。

  也有很多珍宝通过内务府大臣绍英的汽车运到外面,守卫的士兵不可能对出入紫禁城的汽车进行一一检查。

  溥仪带出的东西,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

  溥仪在天津手头拮据的时候,曾经向西方国家的文物贩子几次出卖奇珍异宝,包括一大批金钟、金册、珍珠、宝石等等,获利数百万大洋。

  张作霖是大清旧臣,对大清表面上忠心耿耿,为了得到宫内珍宝,张作霖几次三番给溥仪生活费,还信誓旦旦对溥仪说要效忠大清,让溥仪恢复旧河山。

  张作霖的行为让溥仪感激涕零,不遗余力进行报答。

  1925年张作霖50岁生日的时候,派三品专差唐铭盛向张献出一份寿礼:一件是《御制题咏董邦达淡月寒林图》画轴,另一件是一对乾隆款的瓷瓶。

  张作霖51岁生日的时候,溥仪以老爸载沣的名义,向张作霖祝寿,再次献上大礼:寿幛一轴、如意一柄、墨两匣、砚两方、宣统五彩瓷盘两件、三镶玉如意一柄、库缎衣料四件。

  张作霖52岁寿诞,溥仪再献厚礼:无量寿佛一尊、三镶玉如意一柄、五彩九桃瓶一对、五彩双像耳瓶一对、五彩小瓷盘一对、青玉大吉葫芦小插屏一对、打簧洋钟一对、洋烟一匣、红雕漆圆盒一对、绮霞缎衣料八端。

  1926年张作霖女儿出嫁,溥仪出手阔绰,礼品送了两大箱子,奇珍异宝不计其数。

  据当时的报纸披露,溥仪去天津居住时,被他用火车转运的珠宝足足有七、八十箱。

  宋朝名作《濠梁秋水图》,被乾隆入藏宫中,溥仪到天津的时候,此画跟着溥仪到了那里,被溥仪卖掉,现在天津博物馆收藏。

  1945年,日本战败后,溥仪想要跑路,很多珍宝带不走,留在了伪满洲国的皇宫里,被占领军哄抢,很多名人字画被撕成碎片,散落一地,让人惋惜不已。

  溥仪还携带不少珍宝赶到沈阳机场,打算逃走,但是被苏联红军俘获,很多珍宝下落不明,有的流失海外,有的几经辗转,回到了东北故宫。

  “私藏”这两个字用得非常不恰当!

  在清朝灭亡后,溥仪其实是正大光明拥有故宫中那众多珍宝的。

  他之所以还能拥有这些珍宝,跟清朝皇室对袁世凯的妥协有关。

  在1912年的时候,由于南方起义军势力汹涌、朝廷唯一能依靠的袁世凯又摇摆不定,所以清朝皇室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就与袁世凯签订了《清室优待条约》、主动终结了清朝。

  在他们的配合下,袁世凯顺利成为了民国大总统、成为了整个民国的共主。

  面对他们的配合,袁世凯也挺感激,没有在事后对他们反目,非常有信誉地遵守了《清室优待条约》、给予溥仪等清朝皇室的人很高的待遇。

  在众多待遇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答应每年给溥仪发生活费,这生活费的数额很高,每年有400万块大洋。

  第二点则是允许溥仪和那些宫女、太监们继续住在故宫里,不动里面的任何东西,让故宫里的所有东西如同原本一样保留在溥仪手中。

  从这优待条约来看,溥仪并没有必要做什么私藏的事情。

  毕竟那些东西名义上还是属于他的,这点袁世凯和其他北洋军阀都没有什么说法。

  可能是怕光明正大变卖故宫中的文物会惹怒皇宫外的北洋军阀们,所以当他缺钱的时候,他是非常小心翼翼偷卖那些珍宝的。

  他要是想拿珍宝换钱,会把他弟弟溥杰叫到皇宫里。

  用赏赐的名义把那些东西赏给他弟弟,然后让他弟弟把这些东西带到皇宫外卖给那些文物商人。

  在多年中,他让他弟弟卖出去的珍宝、文物数不胜数,价值非常惊人。

  当然,相对于故宫中那如同浩瀚海洋一般的文物、珍宝,这仍旧只能算少数。

  经过明清两代的积累,故宫中的各种宝物早已积累到了一个很恐怖的数量,并不是他那偷偷摸摸的行为可以变卖得完的。

  根据溥仪在回忆录中的回忆,在清朝灭亡后,经常会有一些太监、内务府大臣偷偷变卖故宫中的珍宝。

  那些太监们的手段非常鬼鬼祟祟,直接采用了偷的方法。

  他们会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撬开一些宫殿的门,从里面顺走一些精致、小巧的珍宝,将其装在身上,只要瞒过看守故宫大门的卫士,他们就可以把珍宝拿出去换钱。

  内务府大臣们要比较光明一些。

  因为内务府是直接管理皇宫俗务的部门,权力远非那些太监所能及,所以他们直接找个借口就能把文物带出去。

  比如某个官员喜欢某件文物,就会说拿出宫鉴赏、把玩一下,拿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归还过。

  也有一些人打着皇室名义把大量珍宝抵押给外面的商人,说是换钱补贴皇室家用,但其实钱大都落入到了他们的钱袋里。

  在小的时候,对于这些太监和官员们的行为,溥仪还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在他长大后,面对他自己“私人财产”的大量流失,他却忍不住了,打算做点改变。

  话说有一天溥仪无意中打开了一个叫做建福宫的宫殿。

  这是一个封闭已久的宫殿,从嘉庆年间就已经封闭,在封闭之后的多年里,一直没人进入到过,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直到溥仪打开,他这才知道里面如山一般堆积的是乾隆最喜爱的珍宝。

  在乾隆死后,嘉庆为了保存他老爸的珍宝,以建福宫为中心,把乾隆平生收藏的许多珍宝装进了附近几个宫殿中。

  看着这以前从没见过、又珍贵异常的珍宝,溥仪直接震惊了。

  他也没想到故宫中还有这么多自己没见过的珍宝文物。

  为了弄清故宫中还有多少自己没见过的珍宝文物,他就打算好好清点一下,看看故宫里还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当然,除了了解有多少没见过的文物之外,他的这个清点还有防止其他太监偷文物的打算。

  想到自己老师说过经常会有太监和内务府官员偷卖故宫中的文物珍宝,他觉得是有必要好好清点一下了。

  不料他刚打算清点,各种各样的盗窃事件就发生了。

  首先有人直接砸了一些宫殿的门,在清点前偷走了一些重要的珍宝。

  后来,可能是有太监偷了建福宫中的珍宝、怕清点时被发现,竟然一把火把建福宫给烧了。

  这一烧,后果就非常严重了。

  因为故宫中大多数建筑都是木质材料,所以在火势变大之后,又把周围的几个宫殿给烧了,要不是皇宫外的百姓和外国人们帮忙救火,估计故宫还有很多地方会被烧。

  面对着太监们如此猖狂的举动,溥仪非常惊恐,为了防止他们谋害自己的性命以及后续继续偷珍宝,他就把所有太监都赶出了故宫,只留下一些宫女侍候。

  不过这一次却并没有驱赶太监那么顺利,忙活到最后,什么都没能改变,内务府还是如同以往一般猖狂。

  在冯玉祥把他赶出皇宫后,冯玉祥把紫禁城改造成了博物馆供人参观。

  在明面上,冯玉祥说自己什么都没有拿,显得自己很无私。

  但是根据李宗仁等人的回忆,冯玉祥拿的东西却不少,后来打仗的军费不少还是靠变卖故宫文物换来的。

  有人甚至看到不少包裹着很严实的卡车一辆辆从故宫中开出来,想来里面装着的都是文物。

  不过即便冯玉祥拿了很多,但是在他还有意遮掩的情况下,拿的仍旧只有故宫的九牛一毛。

  真正搬走最多的是蒋介石。

  在日本人打到北京前夕,为了防止这些珍贵的文物落入日本人手中,蒋介石派出了很多人搬运故宫中的文物,把其中大量重要珍宝转移到了南方。

  这些宝物,现如今就保存在台北故宫中。

  相对于溥仪弟弟、太监、内务府官员、冯玉祥等人拿出宫外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头。

  当然,当年也有很多大件器物拿不走,后来还保留在了故宫中。

  1912年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到底有多少财产呢?

  其实,我们应该问的是1925年北京政变时,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后有多少财产。

  因为在那之前,整个紫禁城和颐和园都是溥仪的,他继续过着皇帝的生活,由宫里的隆裕太后、四大太妃当家。

  只有溥仪失去皇帝身份后,再去讨论他的财产状态,这才算是有点意义。

  事实上,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后,随从带走大量私人财产,其中包括各种文物,他先是躲到了日本公馆,然后在日本人的协助下逃亡天津。

  据说,溥仪在天津日本租界的张园期间,他身边的故宫文物和珠宝首饰多达70多箱。

  这些首饰,有一些变卖到了民间,为当地文物圈所追逐。

  1931年11月,溥仪在日本人的策划下秘密逃往东北,随后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他带走了大部分的珠宝,仅剩下一小部分留在天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溥仪被引渡归国,并参加了东京审判。

  他当年的那些珍宝都成为了国家的文物财产,并且对外公开展出。

  例如,在2022年时伪满皇宫博物院就进行了一次为期100天的“溥仪的雅趣”展览,很多溥仪当年带去的文物,都被博物院展览出来。

  关于这些精妙的文物,请看下面的照片。

  这些文物都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总而言之,溥仪当年的财产是很多的啊。

  谢邀,这个问题提的不标准,清朝灭亡从溥仪退位开始,也就是1912年12月12日,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代行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为什么是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呢?

  因为此时溥仪刚刚六岁(溥仪三岁继位,做了三年傀儡皇帝,溥仪实际是隆裕太后的侄子,换言之,隆裕是溥仪的亲姨娘)清朝灭亡时,六岁的溥仪懵懂无知,不知道私藏财产,再者说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天下都是人家的,哪来的私藏一说呢?况且退位诏书明确表示,保护皇家的私有财产等八条优待政策。还有一点,退位后的溥仪仍然可以住在紫禁城。其奢华程度不逊色以前的皇帝生活。

  过了六年以后。12岁的傅仪。在前清遗臣张勋的辅佐下,再次称帝,这次溥仪做了半年的皇帝。张勋被段祺瑞出兵讨伐。张勋兵败逃入荷兰大使馆,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之后一直住在紫禁城,别看一个废帝,王公大臣还是把溥仪看作皇帝对待,这是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的,至于他的东西没人敢动。

  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突然发动北京政变,冯为了获得溥仪宫里的财富。无视诏书对清廷的优待条件,逼迫溥仪离开紫禁城。其实是溥仪慌张的逃走,把一些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带走了。

  1925年2月,溥仪移居天津租界张园和静园。这次从宫里带出了许多金银财宝,加上日用品等,估计白银总共15万两左右(其实大数让冯玉祥私吞了,冯玉祥是继袁世凯以来,对溥仪最凶狠的人,二人最后都没有好的下场,冯玉祥在轮船上被火烧死了。)。

  没有了民国政府的接济,溥仪开始疯狂的变卖这些文物,来供日常开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曹娥碑》都被卖掉了,后来又一次卖掉了16个纯金钟(总重大11万余量),还有金宝、金册、金宝箱等,珍珠1900余颗,宝石180余块等等,卖了80万大洋。

  后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三省,然后在东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这是日本人邀请溥仪去当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欣然同意了,这次动身,他带去了东北一些财宝。事后统记画卷一千多件,册页、挂轴两百多种,宋元版珍贵图书两百余本,“乾隆田黄三连玺”一件,还有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值钱东西。

  溥仪在东北,做了满洲伪皇帝一共12年。1945年8月17日,溥仪在通化大栗子沟宣读《伪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满洲帝国随之灭亡。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奉天机场被苏军俘虏,然后押往苏联赤塔市。上机时,溥仪的仆人带着两个大皮箱,显得很沉重。苏军士兵原以为里面装的是皇帝的龙袍等物品,经打开验查,发现全是金银珠宝。

  伪满洲国覆灭后,溥仪只带走了一部分贵重的,剩下的宫内的护卫你争我抢,又损毁了不少文物,被苏联俘虏后,为了通融关系,损失了一部分文物,溥仪回到中国后,上交了最后的486件文物(这些文物应该是字画,隐藏在随身携带的箱子的夹层中偷带回来的)。

  高山人/2022.2.28

  溥仪是清代末位皇帝,就清朝灭亡后,溥仪究竟私藏了多少财产这个问题,其实至今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清朝灭亡后,溥仪那时候可还是个孩子,朝宫里是太后、太妃们当家,故而他也就无所谓私藏财产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溥仪在紫禁城内,后来的确给悠久的中华文明传承带来了巨大破坏,要不是冯玉祥曾果断将溥仪赶出皇宫,将紫禁城内所有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物品全部充公而得以保护的话(干得漂亮,值得称赞)。不然,还不知道有多少珍贵文物被其挥霍遭殃而消声灭迹。

  因为有资料显示溥仪离开紫禁城时,确实带走了不少财产,但目前仍无具体而令人信服的数据清单,据记载: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奉天机场被苏军俘虏,在押往苏联赤塔市上机时,其仆人带有两个大皮箱,显得很沉重。苏军士兵原以为里面装的都是些皇帝龙袍等物品,没想到一经打开验查,发现箱里全是珠宝。不过,他在出宫时究竟带走了多少财宝尚无统计数据,只传说溥仪在还没被赶出宫之前,就曾为了防范民国政府和不被太监们偷干净,通过赏赐溥杰的办法分批次将宫庭财宝转出去不少,加上1924年自己出宫时带出来的那些都一并运到了天津。且当时溥仪去天津的时候,用火车转运了七八十箱珠宝。后来他又想借日本人之手帮己复位,于是就将那七八十箱财宝行李运到了东北,到达东北后就上下打点日本大小军官,至于花费了多少只有溥仪自己清楚。人们只知道溥仪在日本战败后仅带走十多箱文物逃亡到了苏联,想必这十多箱文物应该就是溥仪所珍藏的宝中之宝吧,而遗落在伪满州的一些文物也早就被卫兵们一抢而光。后来又由于没有了民国政府的接济,溥仪就开始疯狂出卖运出来的文物来维持其日常开销,像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曹娥碑》等据说都被他卖掉了,后来又一次卖掉了16个纯金钟,还有金宝、金册、金宝箱等,珍珠1900余颗,宝石180余块等等,总共卖得80万大洋……。

  待溥仪回国后,他上交了最后的486件文物,但据清室善后委员会核查“溥仪赏单”,发现溥仪共偷运出宫书画手卷就有一千多件,册页、挂轴达两百多种,宋元版珍贵图书两百余本,而这其中就有一件“乾隆田黄三连玺”。这件宝物从1924年被溥仪带走,1950年献给国家,26年的颠沛流离,终于回到了故宫并且被列为镇馆之宝。假若溥仪所私藏的所有物品都还存世的话,那到了现在,很多单品拿出来,恐怕都是价值上亿的稀世珍宝。只可惜大多已都让其过早挥霍流失了。不过到最后,溥仪还能作为共和国的普通公民而终其余生,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吧。

  

清朝灭亡后,溥仪私藏多少财产?

  

清朝灭亡后,溥仪私藏多少财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香水_口红_女装_饰品_礼服-典润时尚网 > 清朝灭亡后,溥仪私藏多少财产?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