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润时尚网

武则天挖了徐茂公的墓之后,为什么觉得他是一个狡诈的人?

  

武则天挖了徐茂公的墓之后,为什么觉得他是一个狡诈的人?

  

武则天挖了徐茂公的墓之后,为什么觉得他是一个狡诈的人?

  1971年,专家对徐茂公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发现了一顶神秘的帽子。专家感叹,怪不得《说唐演义》把徐茂公说的像个“半仙”一样,确实聪明!

  这顶帽子就是现存于昭陵博物馆的三梁进德冠。

  遥想一千多年之前,徐茂公头戴三梁进德冠,立于朝堂之上,是何等样的英伟人物!

  可惜,孙子李敬业不争气,被女皇武则天把官职贬来贬去,一生气反了。

  说他不争气,一点都没冤枉他。

  打的是让武则天归政于李唐王室的旗号,却不攻打洛阳,反而从扬州往金陵跑。

  这下子大义名分也没了,天下人看得明明白白的,这哪是匡扶李唐啊,纯粹是扯旗割据想当草头王哪。

  武则天那是多精明的一个人。

  派去讨伐李敬业的主将是唐高宗李治的堂叔梁郡公李孝逸。

  李孝逸根本就没打过仗,武则天用他,就是用他的李唐宗室的身份。

  你李敬业不是要匡扶李唐吗?带兵打你的就是李唐宗室,你起兵的理由还站得住脚吗?

  李孝逸不会打仗会不会误事?不要紧,再派个会打仗的魏元忠过去辅佐他不就行了?

  这个魏元忠可是个奇人。

  当年武则天和李治从长安到洛阳,让魏元忠护驾。

  魏元忠找了个绿林人士,给沿途江湖人士打了招呼。武则天和李治就这样平平安安到了洛阳。

  有李唐宗室李孝逸顶着名分,由奇人魏元忠出谋划策。

  再加上,这时候的大唐,府兵都集中在长安和洛阳,地方上的军队都不成器。

  武则天七天之内就凑齐了三十万大军,摧枯拉朽一般,一个月就平定了李敬业的叛乱。

  李敬业,李敬业的弟弟李敬猷,骆宾王,被李敬业的手下王那相砍下头颅,然后向官军投降。

  而老徐家,除了李敬业的叔叔李思文,都被处死。

  原因就是李思文坚决不跟着瞎起哄,不仅提前派人从小路告知武则天李敬业扯旗的消息。

  而且他任刺史的润州被攻破了也没投降,气的李敬业讽刺他应该改姓武。

  没想到,事后武则天还真的赐李思文为武姓。

  这下可好,老徐家先是被李唐王室赐姓李,这又被武则天赐姓武。

  武则天这是跟徐茂公较劲呢。

  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没斗得过武则天,但是早就死了十五年的徐茂公却“算计”了武则天一把。

  武则天为了泄愤,下令徐茂公也别姓李了,还是改回来姓徐。

  然后就派人“发冢斫棺”!

  啥意思呢?就是挖了徐茂公的坟,还要砍徐茂公的棺材,大概还有开棺戮尸,挫骨扬灰的戏码。

  武则天是真下的去手啊。

  徐茂公是陪葬昭陵,也就是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之侧。

  从现在的昭陵博物馆,徐茂公神道碑的位置,都能看到昭陵的山陵所在。

  而且徐茂公的神道碑规格非常高。

  是陪葬昭陵的王公大臣里为数不多的龟驮碑。

  也就是龙生九子里的那个长的像龟的赑屃(bì xì)驮着,而且神道碑上还是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亲自写的三千多字的碑文。

  徐茂公的墓,也很有讲究,

  打眼一看,就是三个山尖,这是为了表彰徐茂公打败突厥和薛延陀部的功劳,而仿照阴山,铁山,乌德犍山建筑而成。战功赫赫啊。

  据传说,当时武则天要求要平了这三座“山”,但是兵士们动手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雾,士兵们感念徐茂公曾立下的赫赫战功,都不敢,也不愿动手。

  最后,只是掘开了坟墓,而没有动那三座“山”。

  唐代,厚葬之风盛行。

  唐太宗就曾经明确反对这种奢靡之风:

  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輀明器,穷金玉之饰。

  徐茂公可是堂堂的英国公,武则天本以为能够看到陪葬的金珠玉宝,好借势说老徐家一个“奢靡”的名声。

  可惜,最扎眼的是十个木偶!

  陪葬品寥寥无几。

  武则天有没有说徐茂公狡诈,正史无可考。

  不过,想来武则天佩服徐茂公有先见之明,一定是有的。

  《书》记载,徐茂公在临终之前,连唐高宗李治派太子李弘送来的药都不吃,说自己历仕三朝,活了七十多岁,差不多了。

  临终前一天,忽然对陪着自己的弟弟李弼说:我觉得好像身体好点了,要不,咱们置酒高乐一下?

  李弼高兴坏了,赶紧吩咐摆酒上菜,奏乐起舞。

  宴乐已毕,徐茂公看了看弟弟:我确实已经不行了。想嘱咐你几句话,可是呢,怕你太哀伤,听不进去。这才故意置酒高乐的。

  我看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辛辛苦苦为子孙立门建户的,结果呢,都被不肖子孙把家败完了。

  我把咱们家的孩子们都托付给你看着。有那言行失当,结交非人的,赶紧杀了了事。别让后人笑话我,就像我笑话房玄龄杜如晦一样。

  可惜,承袭英国公爵位的是徐茂公的儿子,而他的儿子早死,接着就是李敬业承袭了英国公的爵位。

  李弼怎么管得了堂堂的英国公呢。

  对李敬业,其实徐茂公也早有断语。虽然李敬业从小就跟着祖父征战在外,也建立过功勋。但是徐茂公就是不看好这个孙子。

  曾经借口“面相”不好,断言李敬业将来一定会把老徐家断送掉。

  幸亏徐茂公对自己的墓葬规格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我死,布装露车载柩,敛以常服,加朝服其中,傥死有知,庶著此以奉先帝。明器惟作五六寓马,皁(zào)顶白纱裙,中列十偶人,它不得以从!······苟违我言,同戮尸矣!

  这其中有两层意思非常的明显和重要。

  第一是要丧葬从简,这是徐茂公知道自己那个“坑爷爷”的孙子,有很大可能会“惊动”他。所以,一定要从简,这样不会给下令“惊动”他的人以口实。保持他的令名,看是否能给老徐家留点香火。

  第二就是要求加一套朝服放到他的棺椁里。目的是“以奉先帝”。其实以徐茂公通达天人的见识,哪会相信所谓“傥死有知”这样的“鬼话”,这不过是徐茂公借此表示老徐家对李唐王室的忠心而已。

  果然,他孙子李敬业的事被他“算”得死死的,而武则天也只是能开棺戮尸泄愤而已,在徐茂公的令名上,可找不出可以多嘴多舌的地方,四个字:无从置喙!

  不止如此,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恢复了徐茂公的一切官职,并“葺完茔冢焉”。

  死了都要备好朝服准备拜见先帝唐太宗,这对李唐王室是多大的忠心啊!能不赶紧把徐茂公的坟墓修好如初吗?

  可能您要说了,堂堂的英国公李勣,至于把生前身后是打算的这么精明到位仔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吗?

  没办法,其实,这也是被李唐王室逼的。

  两件事促成了徐茂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安排。

  一件是唐太宗李世民托孤。

  李世民选定李治当太子后。文臣托付的是长孙无忌他们。

  武臣这边,选定的就是徐茂公,也就是李勣。

  长孙无忌他们,首先是文臣,还一个身份是关陇集团出身,所以李世民格外放心。没做太多的预防措施。

  对李勣,则防范再三。

  要说李世民对李勣确实是非常好。

  曾经李勣患眼疾,老是治不好,大夫给开了一种药。大家一看药方,犯了难,为啥?

  有一味“药引子”是龙须!

  真得怀疑那位大夫是不是根本看不好李勣的病,所以故意开了这样一味药引子来难为李勣。

  龙须啊。

  没想到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就把自己的胡子割了,送给李勣烧成灰送服了!

  这下,李勣的病,只能好了。

  说起来,那位大夫还真是“高明”。

  话说回来了,李治本身就太“仁懦”,而李勣“出道”的时候,才十七岁。

  不出意外的话,将是跟随唐太宗的武将里,陪李治时间最长的一位。

  所以,虽然李世民把李治托付给了李勣,但是他还是用了“一计”。

  把李勣贬往叠县!

  那是个位于今天甘肃省一个荒凉的地方。

  这事闹的李治都替李勣叫屈。

  李世民则解释给他听:

  你父亲我,对李勣有恩,你对李勣可是一点恩遇都没有。

  李勣是武将之首,是山东(崤山以东)豪杰的代表,手握重兵。

  我把他贬到叠县,他要是对咱们李唐王室忠心耿耿,那就一定会遵从我的诏令。

  他要是不愿意走,那就有了二心了,就不能用了。

  如果他遵诏而行,等我死了,你再把他召回来,不就有恩于他了吗?

  结果李勣听到诏令,连家都没回,直接骑着马就上任去了。

  经受住了李世民对他的最后一次考验。

  第二件,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一起逼李勣表态,是否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事了。

  有了徐茂公代表大唐军方说的那句“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武则天的马前卒许敬宗,才能在朝堂上大喊大叫支持李治废王立武。

  这真的是徐茂公三番五次说自己病了,就是不表态,高宗李治非得把徐茂公叫上殿来,逼着他表态。

  徐茂公从这件事,就知道武则天这个人,不简单。

  所以,才做出陪葬规格从简的安排。

  而唐中宗李显在给徐茂公重新安葬的时候,也仍然按照徐茂公的安排,一切从简。

  这才有了1971年,他的墓葬中,保存完好的三梁进德冠!

  说实话,徐茂公也是无奈,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也没法管控,能做到的,也只是规定了自己陪葬的规格。这还得发狠说如果子孙们不按他说的做,那就形同“戮尸矣”!

  怪不得民间有说法:

  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

  

徐茂公临终前的一天,忽然回光返照,他拉着弟弟的手表示:我的病好像好了!你去给我安排一个歌舞派对,我想嗨皮一下!

  徐茂公真名叫徐世勣,字懋功。后来被李渊赐国姓,改名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后,又去掉了一个"世"字,变成李勣。

  李勣起初是瓦岗寨的一员虎将,作战勇猛,足智多谋,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李勣随李密降唐后,屡立奇功,深得李渊父子器重,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勣头脑灵活,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很善于自保,在关键问题上,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会去随便站队。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时,有很多将领站到了李世民这一边,参与了此事。而李勣则表现得十分谨慎,他深知,一旦站队错误,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李勣选择闭门不出,李世民怪他在关键时刻没有帮助自己,故意把他在凌烟阁的位置后移。

  当李世民病危之时,怕年轻的李治制约不了老狐狸李勣,特地叮嘱说:″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观望,当杀之耳。"

  李勣看破了李世民的意图,他二话不说,连家都没回,立刻打马出京,到叠州去上任。

  这个聪明举动不仅让他保住了性命,而且还在不久之后,再次得到重用。

  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聪明得过了头的李勣还是被自己坑了一把。

  唐高宗李治很宠武氏,准备废除王皇后,改立武氏取而代之。但却遭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一帮大臣的激烈反对。

  犹豫不决的李治去征询李勣的意见,为了自保,李勣又耍起了小聪明,他狡猾的对李治说:″此乃陛下家事,何须问外人。"

  这句圆滑的话不但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也让他自己的家族惨遭灭顶之灾。

  李治去世后,春风得意的武皇后大权独揽。因不满武后专权乱政,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在扬州发出了讨武檄文,起兵讨伐武后,结果不到四十天即被平定。

  李敬业兵败被杀,并惨遭灭族。已死去多年的李勣也被刨坟掘墓,毁尸扬灰。棺木也被劈碎付之一炬。

  当听到奏报说,李勣的棺中只有一套朝服和十个木偶人及少量衣物时,武后轻蔑的笑道:″真是个会钻营的老滑头。″

  虽然李勣帮过武后的大忙,但武后依然不齿他那八面玲珑的做法,对他自然也没什么敬意。

  李勣很看重风水,他曾找到一位极有专业水平的风水先生,给自己寻找到了一块能够兴旺子孙的风水宝地。

  但另一位道行颇深的风水大师看过李勣的墓地后,叹息说:“李勣选了块很坏的地方,如果他选择埋在这里,将来必不得安稳。"

  小算计永远上不了大台面,李勣后来油滑的所做所为,早已沒有了早年的英气与担当。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晚年畏首畏尾的做法,让他付出了被族灭的代价。

  徐茂公默认李治立武则天为后,对于武则天能称帝也算是有恩之臣,之所以在他死后15年被武则天挖掘坟墓,原因是这样的:

  徐茂公原名徐世绩(之后都称徐茂公),李渊赐其姓李,后改名李绩。徐茂公早年栖身瓦岗,后归顺李唐,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平定四方,为李唐江山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晚年贬他为外官,李治称帝后将他招回重用。李治“废王立武”时,徐茂公说:“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当时的他已经发现了武则天从政的野心,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让李治自己决定。在他死前告诉李弼,棺中装殓平常衣物加一套官服,如果死后有知觉,希望穿上它拜见先帝,随葬品有十木偶,草马五匹。李治死后,武则天先后废除两帝才自己当女皇。徐茂公之孙徐敬业以匡复李唐为由起兵讨伐武则天后兵败身死。

  因此,武则天为发泄愤怒,徐家满门抄斩,废除爵位,挖坟掘墓,恢复本姓,也警告那些曾经反对她的人,但她没想到的是挖开坟墓看到的却是这些。这也就说明了徐茂公不仅在军事上有才能,对待事情也是深谋远略,预测自己后人的所作所为。不仅能体现他为官清廉,还能体现出对李唐江山的效忠,所以武则天才说他狡诈。在李显复位后,才恢复官爵,起坟改葬。

  在《隋唐演义》等一系列隋唐小说和评书中有一位类似于诸葛亮的军师人物,那就是徐茂公。民间俗语有云“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别说历史上的徐茂公还真是神机妙算,他让自己死后躲过了被武则天开棺戮尸的一劫,并气的武则天在挖开他的坟墓之后大呼“徐懋功狡诈如此!”

  虽然徐茂公神机妙算,但其实历史上的徐茂公可并不是一个类似于诸葛亮式的军师人物,他是一名地道的武将,而且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

  徐茂公的名字比较多,他本名叫徐世勣,在隋末农民大起义时,徐世勣招募了一群乡勇投靠了瓦岗寨首领翟让,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军并成为首领,徐世勣又改为追随李密。之后李密被洛阳军阀王世充击败后被迫投降唐高祖李渊,于是徐世勣以李密的名义率军向唐高祖投降,唐高祖十分欣赏徐世勣这种不忘旧主的情义,称其为纯臣,并赐姓国姓为李。

  因此徐世勣后来改名为李世勣,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李世勣又为了避讳唐太宗的名字,改名为李勣,而他字懋功,所以在小说和评书中都误称他为徐茂公或者徐茂功,实际在历史上都称他为李勣,即便按字号叫,也应该称之为徐懋功。

  历史上李勣虽然是武将,一生戎马倥偬,但他的谨慎以及对局势的分析不次于诸葛亮。李勣最开始从瓦岗军投降唐朝之后,被唐高祖派去镇守黎阳(现今河南浚县)。后来唐朝与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交战,窦建德攻陷了黎阳,李勣和父亲李盖(原名徐盖,因赐姓改名)都被窦建德俘获。

  窦建德以李盖要挟李勣为其效命,但是李勣对局势了解的很透彻,他认为窦建德最终绝对不是唐朝的对手,于是不顾父亲李盖安危,伺机只身逃跑回到长安。当然窦建德后来比较宽厚,没有杀害他的父亲李盖,从这就能看出李勣是一个善于观察局势的人。

  李勣为人也非常谨慎,在李世民还是秦王与哥哥太子李建成争位时期,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想争相拉拢李勣为己所用,但是李勣始终保持中立,不与李世民过度亲近,也不与李建成过度亲近。

  这就是因为李勣当时看不透李建成和李世民最终谁能继位,李建成背后有唐高祖支持,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李世民则是军工无数,秦王府有一众优秀的人才,但是在整体实力上李世民还是比李建成要差了一些,毕竟李建成背后有唐高祖的支持。

  这也是李勣看不透的原因,他深知李世民为人英勇果断,但是他又在犹豫李世民能不能获得唐高祖支持最终得到传位,所以即便李勣看好李世民,他也不敢轻易投到李世民这一方,万一将来李建成继位,那李勣肯定会遭到政治清算,这也说明了他的性格极其谨慎。

  其实李勣没有投靠李建成就已经算是在帮助李世民了,因此李世民继位后也没有计较李勣当初没有支持自己的事情,他反而更加欣赏李勣这种稳妥谨慎的性格。所以在李世民时期李勣依旧得到了重用,尤其是在大唐战神李靖逐渐年老之后,在军事上李世民越发倚重李勣。

  李世民后来在临终时更是将儿子唐高宗李治托付给了李勣,李世民以大舅哥长孙无忌、名臣褚遂良以及名将李勣为托孤重臣。

  但是李世民对李勣并不是完全放心,毕竟李勣非常有军事才能,手握兵权,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是文臣还好一些,所以李世民在临死前还是对李勣做了一次考验。

  李世民在临终前故意找借口把李勣贬到偏远的甘肃叠州出任都督,当时还是皇子的唐高宗李治听闻父亲把李勣贬到偏远的甘肃去了,立刻就去找父亲李世民替李勣求情。

  李世民却告诉李治此乃帝王驭人之术,李世民认为自己对李勣有提拔重用之恩,但是李治却对李勣毫无恩德,加之李治年幼,李勣作为三朝老臣将来未必能把李治放在眼里,也未必能全心全意辅佐李治,因此由李世民把李勣外放偏远的甘肃。

  如果李勣对此口出怨言,甚至拖延不想赴任,那他必定不是完全忠于李唐皇室,必有二心,将来也不必再重用他,甚至可以找理由把他除掉。如果李勣毫无怨言赴任甘肃,那届时李治继位后,再让他调回长安委以重任,那他势必会对李治感恩戴德,也会死心塌地的辅佐李治。

  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为叠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

  ——《旧唐书》

  所以李世民这一招是在为儿子李治继位对李勣做试探。结果李勣接到李世民命他赴甘肃出任叠州都督的旨意之后,立刻回家交代家人,然后收拾行李,第二天就启程去叠州赴任。李世民对此非常满意,而由此也能看出李勣为人有多么圆滑和谨慎,他早就看透了这是李世民对他的试探,因此他丝毫没有耽搁就启程赴任,就是为了打消李世民对自己的顾虑。

  后来李世民去世,李治继位,他果然遵照父亲交代,将李勣调回长安,并委以重任。而由此之后唐高宗李治也认为李勣对李唐皇室忠心无二,越发倚重和信任李勣。

  后来李治专宠武则天,想废除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治这个想法遭到了另外两位托孤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的话对李治还是很有分量和影响的,但是李治又非常宠爱武则天,一时之间李治就和长孙无忌僵持住了。

  李治曾多次召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三位托孤重臣商讨废后改立武则天的事情,但是李勣是非常圆滑,他是既不想得罪李治,也不想得罪另外两位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因此李治多次召他商议此事他都以生病为由拒绝参与商议。

  后来李治被舅舅长孙无忌逼迫的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他私下单独召见了李勣,就问李勣到底这件事该怎么办,李勣则只回答了一句“立后乃皇上家事,何必问于外臣”。

  李勣这句话看似中立,实则就是他早已经看透李治内心中极为喜爱武则天,根本就是只想立武则天为皇后,所以如果像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坚决反对,那不等于和皇帝作对,同时也伤了武则天,那武则天万一将来唆使李治收拾自己岂不很容易,因此李勣只说了这一句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看似中立的话,实则就是在暗中支持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

  就因为有了李勣这句话,坚定了李治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心,于是李治不顾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改立了武则天为皇后。后来武则天得势,果然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进行了政治清算,二人的下场都比较惨。而李勣却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李治对李勣则是恩赏有加。

  从这些事就能看出李勣对局势分析很到位,为人很圆滑还很谨慎,不像一般武将那样棱角分明,也因为这样圆滑谨慎的性格,李勣才能在死后躲过武则天对自己的清算。

  按理说李勣在武则天上位当皇后的这件事上也算是帮助过她,为何在李勣死后武则天还要挖开损毁他的坟墓呢?

  这还得从李勣的长孙李敬业说起,李勣的长子李震比李勣去世的早,因此李勣死后他的英国公爵位由长孙李敬业继承,李敬业在武则天废除第三子唐中宗李显和第四子唐睿宗李旦临朝称制之后,不满武氏专权因此获罪于武则天被贬官,于是李敬业联结了大才子骆宾王等被武则天贬官的人,在扬州打出恢复李显帝位的名号起兵企图推翻武则天政权。

  李敬业和爷爷李勣谨慎圆滑的性格完全不同,他为人虽然富有机智,但却善于冒险,李勣自幼就不喜欢他。李敬业曾出任地方刺史去平定该地方的流寇。李敬业到人后单枪匹马直奔流寇大本营,对这些流寇先是晓以利害,然后又答应不再追究他们罪责,只是象征性地处罚了一些首领,因此这些流寇就被李敬业单枪匹马劝降了。

  李勣听说这件事之后对孙子李敬业的胆识和机智还是十分赞许,但同时他认为李敬业一点不像自己的性格,虽然机智但行事太过于冒险,不够谨慎,将来可能会败坏自己的家门。

  后来果然被李勣一语中的,李敬业在扬州起兵以恢复唐中宗李显帝位为名义准备推翻武则天政权,而武则天多么精明,她任用李世民堂弟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去平定李敬业的叛乱,李孝逸是皇室嫡系后裔,李世民的堂弟,正宗的李唐皇室身份,李敬业打着匡扶李唐政权名号那你看到李唐皇室统军你还打,那不就是你李敬业有野心想造反,因此李敬业匡扶李唐皇室的名号就被武则天攻破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此李敬业后来很快就被李孝逸和后来的名相魏元忠平定,李敬业兵败被部下所杀,李勣的后人除了李勣次子李思文之外都受到牵连被武则天所杀。李思文没有被杀是因为他忠于武则天,在李敬业起兵后,李思文给武则天通风报信,因此被李敬业讽刺叔叔应该改姓武。后来武则天对李思文通风报信举动很是赞赏,果然赐他武姓,此后李思文改名为武思文。

  武则天诛杀了李勣大部分子孙之后,并追夺李勣家族赐姓和爵位,恢复李勣本名为徐勣,恢复李敬业的名字为徐敬业,并且武则天余怒未消,她下令挖开已经去世15年的李勣坟墓。

  这是因为李勣76岁去世时唐高宗李治十分悲痛,他赐予了李勣国葬规模,并让李勣陪葬在李世民的昭陵,在昭陵附近效仿汉朝卫青和霍去病的墓葬规格为李勣修建了墓葬,整个大唐只有战神李靖的墓葬规格和李勣相同,都是效仿卫青和霍去病的墓葬规格修建。

  因此武则天认为当初她和李治都十分信任器重李勣,又给李勣修建了如此豪华的墓葬,因此李勣在死后肯定有其贪婪、奢靡抑或僭越的陪葬品,这样武则天就能戳穿李勣伪君子的面孔,更能名正言顺将他挫骨扬灰泄愤。

  但是李勣的坟墓被打开之后,却让武则天失望了,因为李勣坟墓中没有任何奢靡的陪葬品,只有五六匹石马和十几个木偶人像,而李勣尸身则只有一套朝服,所以李勣的坟墓是从外观看奢华霸气,内里却是极为简朴,因此武则天的想法落空,而武则天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气的直呼“徐懋功狡诈如此”,武则天最终只得命人毁了李勣坟墓地表建筑,并“发冢斫棺”,将李勣的尸身随意丢弃。

  李勣如此简葬还主要在于他生前临终戒言,李勣在临终前特意命自己的弟弟李弼搬进英国公府中居住照顾自己,在临终前交代李弼只身着朝服下葬,好能地下去见李世民,这也代表了自己为官简朴只忠于大唐,而陪葬品仅按照当时风俗布置石马和木偶人像即可,多余陪葬品全都不要,李勣认为死后不得安宁大多是墓中陪葬品过于丰厚引人垂涎,所以自己死后一定要简葬。

  并且李勣还将自己的后人都托付给了李弼,告诉他如果自己的后人结交匪类,图谋不轨,请李弼将其打死再祭告自己。李勣这一番临终遗嘱主要就是针对最不让自己放心的孙子李敬业,只不过后来李弼也去世了,无人约束李敬业,最终使他冒险起兵造反,颠覆了李勣家族。

  (李勣)谓弼曰:“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姬媪已下,有儿女而愿住自养者,听之;余并放出。事毕,汝即移入我堂,抚恤小弱。违我言者,同于戮尸。”此后略不复语,弼等遵行遗言。

  ——《旧唐书》

  李勣死后朝服加身代表了他一生忠于大唐,陪葬物品极简代表了他为官清廉,他墓葬中的一切都向世人说明了他不是武则天所想的那般乱臣贼子,即便武则天想在他死后给他污名化都无从挑剔,这也是李勣的高明谨慎之处,正所谓“死徐懋功让活武则天都拿他没辙”。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不卖关子:武则天确实把徐茂公(徐世勣/李世勣)挖坟、剁棺,但从没说过他“狡诈”。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李世勣,是每个帝王都希望拥有的臣子,毕竟像这种有能力、情商高、而且还忠心的人实在太稀有了。

  演义中的徐茂公,在正史上全名徐世勣、字懋功,后来归顺李唐后被赐姓,由此改名李世勣;李治即位后,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顺,要求不得使用“世、民”这俩字,于是李世勣从此被称李勣。

  真实的李世勣,其实并非传说中的半仙,而是个标准的将帅、军事家,他和李靖并称“二李”,是初唐强悍军力的象征,也是唐朝开疆扩土、武功赫赫的功勋元老。

  更为难得的是,身为军人,李世勣的身上却充盈着智慧的光芒,在一生中的所有关键节点,他都下对了棋、选对了方向。也许因为这样,他才会被一些人称之为“狡诈”吧。

  我们看看李世勣在情商方面的开挂经历。

  早年跟着翟让落草为寇时,年仅17岁的李世勣就展现出了超出同辈的眼界,在他的建议下,队伍“不吃窝边草”,刻意跑去远离家乡、却又殷实的宋/郑两郡劫掠。这么一来,瓦岗军既没得罪同乡、护住了羽翼,又赚得盆满钵满、规模大振,从而吸引了李密的加入、转型为隋末的标杆性军事集团;

  多年后,当李密与翟让内讧火并时,多个瓦岗元老被杀、单雄信被吓得下跪求饶,而李世勣则应军事才能突出、平日里表现不卑不亢,躲过了李密一系的毒害,甚至继续被委以重用;

  而当后来李密投靠李唐王朝、却又因试图背叛而死于非命时,镇守一方、手握重兵的李世勣清醒判断局势,选择了继续为李唐政权服务。但他同时也公私分明,坦坦荡荡地请求为李密办理丧事,这种识大体却又不薄情寡义的作风,让李渊父子大加赞赏。

  在替唐朝镇守黎阳期间,李世勣寡不敌众、败给了河北枭雄窦建德。同为山东人(崤山以东),窦建德对声名在外的李世勣颇为看重,在扣留其父亲当人质后,任命其继续镇守黎阳。但李世勣对局面的发展再次做出精准判断,他认定窦建德虽势头凶猛,但由于缺少系统纲领、成熟的架构,未来发展前景渺茫,于是便协同一起被俘的李氏藩王借机逃回长安。这种突破了乡土观念的站队行为,既体现了李世勣的政治眼光,也表现出了对李氏的忠诚,让他的仕途更加顺畅。

  后来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二王,李渊论功行赏,李世民为上将、李世勣为下将,俩人同穿金甲、告捷于太庙,享受了军人的顶级荣耀;统一中原后,他出将入相,常年活跃在唐朝政坛,并名列凌烟阁功臣录。

  在初唐功臣中,李世勣还有个特殊身份:山东豪强的代表。他出身地主、后来成了瓦岗寨的大将,李密死后由他统领大部分瓦岗旧部;后来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单雄信等山东豪杰陆续被杀后,李世勣与魏征一文一武,成了山东豪强地主集团事实上的代表人物。

  而李唐王朝正是出自西边的关陇集团,李世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背靠关陇、又在征伐天下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山东集团的支持。因此,后来他常年对魏征、李世勣委以重任,实际上不仅仅是欣赏二人的才华,也有团结人心、消除壁垒的考虑。

  李世民在临终前,曾经再次考验了李世勣一把,他毫无缘由地把时任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世勣发配到外地,以此检测其忠诚度、以及对领导意图的领悟水平;在下达命令前,他甚至交待儿子李治,假如李世勣有一丝犹豫,就将其斩杀;如果毫无怨言,今后就可以对其加以重用。

  李世勣的反馈堪称教科书:他收到命令后立即动身,甚至都没回家拿衣服、打个招呼。这种高超的政治敏锐感、对帝王心术的把握,让大部分的专职顶级文官都难以望其项背。

  经受住这次考验后,李世勣与长孙无忌一武一文,同时也是山东豪强与关陇集团的代表,成了唐高宗李治的顾命大臣。他们兢兢业业,对李氏王朝可谓忠心耿耿,但在数年后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结局。

  公元655年,李治以王皇后不能生育为由,希望改立武氏为后。同为先帝元老,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认为这是涉及到超纲安稳、先帝遗命的大事,于是激烈反对;李世勣则显得更为老谋深算,他明白李治决心已定、理由充分,于是便首先装病不出席会议,随后却在李治私下询问自己时表示:“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表达了对李治的坚定支持。

  因此,当长孙无忌因得罪李治夫妻逐渐被排挤、清除时,李世勣的地位却越发安稳。公元668年,他作为统帅攻灭高句丽,实现了李世民的夙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替唐朝开疆拓土,下年底,他就因病去世,享年76岁。

  李世勣死后极尽哀荣,李治以阴山、铁山、乌德鞬山的外形为其修建陵墓,以此表彰他灭突厥、薛延陀的功劳(与李靖同等规格)。

  除了功勋赫赫,李世勣对李唐王朝的忠诚度也是毋庸置疑的。他在临终前,曾刻意吩咐弟弟,如果自己的后人有任何不轨举动,就可以代替自己严厉管教,甚至可打可杀。

  然而,李世勣的担心却成了现实。公元684年,随着武则天的篡位野心昭然若揭,李勣之孙李敬业在扬州起兵,早已入土为安的李世勣随之遭受牵连,被武则天施以剥夺官爵、去除李姓、“剖坟斫棺”的惩罚,也就是挖开坟墓、剖开棺木、暴露尸骨。

  20年后,唐中宗李显复位,他“追想元勋,永怀佐命”,感念李世勣为大唐王朝作出的卓越贡献,并且认为“罪不相及,国之通典”,不能因为后代的过错就把李世勣的功劳全部推翻,于是命令有关部门“速为起坟,所有官爵,并宜追复”。

  宫廷政治斗争固然残酷,但对于像李世勣这种对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甚至对自己也有大恩的功臣,武则天“剖坟斫棺”的行为确实过于恶毒,除了泄愤、吓唬人,实在找不出她有什么理由。如果统治者都这样对待功臣、人才,当自己的王朝再次面临危机,指望谁挺身而出?

  提起徐茂公,大家的脑海马上浮起一个羽扇纶巾,掐指运算,捻须微笑的高深莫测军师形象,这是民间小说《隋唐演义》歪曲造成的,小说中,他被塑造成了"牛鼻子老道"徐茂公,类似诸葛亮、吴用、刘伯温那样经天纬地的人物。

  真实历史是被作者歪曲神化了。

  (徐茂公剧照)

  徐茂公,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后来因打下李唐江山的功劳,得李渊赐姓李,又要避忌李世民的“世”字,故直接叫李勣,这李世民连观世音都不能跟他一起用这个“世”字,改名叫观音,所以,只要他活着,其他人就别想用“世”作为名字。

  通读《唐书·李勣传》,可以看出,他出身一个乐善好施大富豪家庭,史料里那句:“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即可看出他们家是大善人,大慈善家一类。

  隋炀帝大业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李绩先是参加瓦岗军,后来投降了李唐,跟着李世民平定华夏,建立大唐,到大破突厥,开疆拓土征高句丽,一生战功赫赫。

  死后,唐高宗李治直接任性的罢朝七日,只为了给他悼念。下葬时,皇帝李治登上未央古城城头,望着柳车(丧车)痛哭,并亲自设祭哀嚎。

  遂后下诏百官一起送灵车到故城西北,筑一坟,依卫青、霍去病故事,如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象征他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墓状呈倒 “品”字形,是由三个直高二十公尺 的园锥形土堆构成,从南朝北望去像三座山。

  李绩一生,做人都是极好的,他出身好,家教优,又重情重义,结拜兄弟单雄信被叛处死刑时,甚至不惜用官爵来换他一命,李渊拒绝后,他只能痛哭着割下自己大腿肉,递给单雄信吃,说:“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表示同生共死的决心,之后又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

  从史料中大家对待李绩的态度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爱戴的开国元勋,风评极佳,根本没有半分污点,那后来为何又被武则天开坟劈棺,削爵夺姓?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孙子——李敬业。

  在《国史异纂》里,记载了一个李敬业的小故事,说唐高宗李治还在掌政时,有一伙盗贼,占山为王对抗朝廷,朝廷大军多次围剿都铩羽而归,不得已朝廷派李敬业过去当刺史,专门整治这伙盗贼。

  却说李敬业到了当地后,他问清楚那伙盗贼的位置后,只叫上了2个随从,便孤身入敌营中,震呆了一众敌我观众,只见李敬业直接大摇大摆的走进敌营,就在己方以为他要被乱刀砍死时,他大喊:“国家已经知道你们为何造反了,都是贪官污吏逼反你们的,如果没有其他作奸犯科的事,再大家各归各家,各找各妈,既往不咎。如果在一天之后,还逗留在这个山寨里的,将会被定义为真正的反贼,是被株连九族的那种!”

  (徐敬业剧照)

  喊完话后,又喊来盗贼的几个领头人,然后亲自行刑,各打几十大板,放他们各自回家了。声势浩大,为祸乡里的盗贼团伙,在短短时间内便被瓦解了,李敬业的大名第一次响彻大唐。

  此事被他爷爷听李绩到,叹了一句:“我也做不到这么大胆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这个孙子将会是败家的人。”

  果然,嗣圣元年九月(公元684年),被贬扬州的李敬业,看到武则天临朝称制,要行篡位之举,他觉得是个机会,于是纠集一帮失意大臣文人,开始起兵十万反朝廷,并叫大才子骆宾王起草一份檄文,传告天下。

  檄文内容,直数武则天“秽乱春宫、虺蝎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史书上说武则天看后微微一笑,还问左右是谁写的檄文,左右答是骆宾王,然后武则天叹这种人才没有在朝廷,是宰相的过失。

  (武则天剧照)

  假如真的不生气的话,那么就不会在派出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领兵三十万大军后,再对李敬业故去的老爹(李震)和爷爷(李绩)“剖坟斫棺”,削爵夺姓了。( 直到中宗复位,才把他重新复葬。)

  而挖墓后,本题的问题说武则天看出徐茂公的狡诈,其实史书上根本没有只言片语,说武则天看出徐茂公狡诈。

  倒是各种民间小说,把徐茂公神化成张良、诸葛亮一样的人物,是根据他临终前交代的遗言:

  “(别)人(死后)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出自《旧唐书》)

  (徐茂公墓出土的三梁进德冠)

  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我死之后要低调下葬,不要搞的奢华,用块普通布包裹住灵车,然后遗体只穿一件普通常服,再加一副朝服就行,陪葬的冥器方面,只要茅草扎成的马,五六匹就行,另外扎十个木人,以幔布为顶,白纱为裙,以此古礼下葬,其他什么都不用。

  很多人说徐茂公精通风水术,很可能以此羽化升仙,也有人说故意搞成这样寒酸的葬礼,正是算出了他孙子会造反,而造成自己被开坟劈棺,所以葬得简陋,正好卖惨让后来的帝皇同情他而复葬。

  其实都是小说带来的瞎猜,历史上的李绩,不爱财,他爹就经常救济穷人,他打仗时缴获的战利品,如黄金、丝帛等值钱货,直接散给部下将士分,其次,重情重义,为单雄信两肋插刀,再到打下诺大的家业,位极三公,要钱有钱,要权有权,真的别无所求了。

  (徐茂公和弟弟李弼剧照)

  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他打下的家业能长久些。因此,他叫弟弟李弼召开了一次宴会,会上叮嘱弟弟,我准备死了,我有些遗言要交代你,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三个老友辛苦打下的家业,被他们的后人败尽了。我的子孙后人们,如果有操行不伦,交游匪类的,你直接给他打死,不要留手,要离家出走的也放他走。

  跟后又叮嘱一些葬礼一切从简。

  总之,就是一个徐茂公只有一个临终遗愿,就是不希望家业被后人败了。

  可惜,叮嘱得那么严谨,还是被他的孙子徐敬业一朝造反给败光了,徐家后人逃过朝廷追杀的很少,基本流浪在塞外胡人地区。

  世上无千年的王朝,却有千年的世家,白手起家,何其难也!一招不慎,满盘散尽,何其快也!

  文/梁生

  徐茂公,名头响矣!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朋友对于徐茂公徐军师这个人应该都认识,本名叫徐世勣,开始是起义军的首领,后来认为自己不适合当一个领导者,而起义军实力太弱希望渺茫。于是就加入了瓦岗军,由于他足智多谋,就担任了瓦岗军的军师,在瓦岗寨中与秦叔宝和尉迟恭等人关系甚好。

  瓦岗寨领导人李密失败之后,他就随着秦叔宝、尉迟恭、陈咬金等人投靠了唐朝,后来在李唐王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鞠躬尽瘁,立下了过汗马功劳。所以他被赐予了李姓,名叫李世勣,李世民登基之后,为避讳皇帝名字,所以改名为李勣。

  徐茂公是个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曾经请求徐茂公参与,但他犹豫了,于是装聋作哑,并没有淌这趟浑水。但是李世民登基后,并没有因此而疏远他,反而对他很是重用,所以徐茂公后来还是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治当上皇帝后,想要换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朝中的文武百官都一致持反对意见,而只有徐茂公认为皇帝换后是其家事,作为臣子不应该参与。李治认为他说的很在理,于是更是不顾百官的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所以说武则天能当上皇后,徐茂公也是间接的给了一个助攻。

  《书》李勣传中记载“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畏大臣异议,未决。李义府、许敬宗又请废王皇后。帝召勣与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计之,勣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持不可,志宁顾望不对。帝后密访勣,曰:“将立昭仪,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而王后废。诏勣、志宁奉册立武氏。”

  徐茂公有个孙子名叫李敬业,虽然也如他一般才智过人,但是却没有他步步为营的谨慎,徐茂公很担心李敬业会出事,所以事先已经做好了准备。

  果然徐茂公死后,李敬业对武则天一个女人干政十分不服,于是就联合骆宾王进行了一次反对武则天的秘密政变,但是败在武则天手中。武则天掌权后,对骆宾王和李敬业进行了严惩。甚至徐茂公也收到牵连。

  武则天让人挖了徐茂公的坟,坟墓中没有她想象中的金银财宝,只有一件朝服和十个木人,倒显得徐茂公清正廉洁、高风亮节,所以武则天直呼徐茂公狡诈!

  这事还跟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有关。

  徐茂公死后不久,武则天连续废黜皇帝,而李敬业这个人比较大胆,一向认为富贵险中求,就打出了扶植李氏的旗号,悍然造反,可惜最终兵败身亡。

  受李敬业牵连,徐茂公的子孙就遭了殃,而武后更是下令掘徐茂公的墓。

  结果打开一看,徐茂公饿尸体保存的比较完整,而陪葬品只有朝服以及十个木人,显得很寒酸。(徐茂公死后的“安排”: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此外一物不用。)

  其中,朝服说明了徐茂公的忠诚——因为他要穿着朝服去见先帝;木人则说明徐茂公的低调以及清廉,还能反衬出掘墓者的卑劣对此武则天自然是大怒,大骂徐茂公老奸巨猾,不仅下令毁了徐茂公的尸体,还收回徐茂公的“李姓”。

  徐茂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原名徐世绩,曹州离狐人,因为功劳巨大被李渊赐姓李,常常被称为李绩,在隋唐演义中,那是一个和诸葛亮一般神一样存在的人物。

  徐茂公足智多谋能行军布阵,其实他是唐朝的一个武将,战功赫赫,得到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的重用,死后陪葬唐太宗的昭陵。

  很多人都说徐茂公很狡猾,是个明哲保身的老狐狸,不参与玄武门之变,也不参与李治改立皇后等事情,只是在边上隔岸观火,貌似也有点道理。

  但是徐茂公绝对不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单雄信死的时候,他割肉相喂,让无数人动容,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只是不参与皇室争斗罢了。

  徐茂公生前无比宣赫,不过死后却出事了,因为他的孙子李敬业在684年起兵反武则天被后,武则天不仅剥夺了徐茂公的官爵,还下令挖了徐茂公的坟,只是据说武则天看见陪葬品之后,高呼了几声“徐茂公可真狡诈”,事实真相到底如何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徐茂公的家世很好,家里仆人很多,粮食堆积如山,是个富二代,“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但是他很善良也很能审时度势,不仅常常救济穷人,还认准隋朝撑不了多久了,就参加了翟让的起义军,成了翟让的心腹爱将,也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后来徐茂公又劝说翟让投靠势力更大的李密,一起讨伐隋炀帝杨广。徐茂公深得李密的信任,成了瓦岗寨的一员猛将,被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徐茂公对李密也是有情有义。

  第一,徐茂公投靠李渊的时候,把土地和当地民众造好册,用李密的名义送给了李渊,功劳都给了李密,自己不争不抢。

  第二,李密后来又反唐,被杀后,徐茂公坚持给他披麻戴孝,不忘旧主。

  徐茂公的这些行为也着实打动了李渊,认为徐茂公是“感德推功,实纯臣也”,实在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了,又战功赫赫,不仅给他赏赐了良田和府邸,还给他赐国姓李,加封曹国公。

  徐茂公归顺大唐之后,也是一路南征北战,参与了讨伐王世充,平定窦建德,大破突厥等战役,得到了李渊和李世民的赏识,出将入相,位列三公,地位无比宣赫。

  只是徐茂公也很聪明,

  他重情义,但是不参与皇室争斗。

  第一次是玄武门之变,他没有参与,秦叔宝也没有参与,最后他们两个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后,很多人说有这个因素,李世民觉得两个人对自己不够忠诚,不过是绝对忠于大唐的。

  第二次是李治想改立皇后,想立武则天为后,很多人都反对,但是他却来了句是皇帝的私事。

  李治和武则天对徐茂公都还不错,不过李世民去世之前特意将徐茂公贬到青海的叠州任都督,徐茂公也没怨言就去了,他也猜到了李世民是要给李治留人情。

  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相当于宰相),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公元669年,徐茂公去世,他一生为大唐尽忠,去世的前一年还带人出征高句丽,为大唐扩展疆土,他去世后,李治非常伤心,停朝七日,下令陪葬唐太宗的昭陵,还亲自写了碑文。

  都说徐茂公神机妙算,

  他想必还是算到自己的孙子会出事。

  据说他去世前还是各种嘱咐的,说武则天心狠手辣不要得罪她,但是他的孙子李敬业还是于684年起兵反武了。这个时候的武则天正是辉煌时期,轻轻松松就灭掉了他,收回了赐的国姓李,收回了所有的赏赐,又想到了徐茂公。

  徐茂公已经去世了,但是古代常常都有掘墓鞭尸的行为了,不过武则天也还没有做得太绝。

  武则天先是下令剥夺了徐茂公的爵位,还是觉得不解恨,于是就下令挖徐茂公的坟,劈碎棺材,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里面的陪葬品很少,里面只有官服和十个木头人。

  这一打开,世人一看,那不就更加证明徐茂公清廉了,所以说武则天会骂他奸诈了。

  徐茂公的一生其实还是忠于大唐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后,李家重得天下,唐中宗时就为徐茂公重新厚葬,并且追复官爵了。

  故事说完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点夸张了,武则天虽然是下令挖徐茂公坟墓了,可是徐茂公生前就安排好了后事,就说明了“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和“其中著十个木人,此外一物不用。”武则天岂会不知道里面的陪葬品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香水_口红_女装_饰品_礼服-典润时尚网 > 武则天挖了徐茂公的墓之后,为什么觉得他是一个狡诈的人?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